摘要:“中国医疗保险”从直播活动现场了解到,截至目前,国家医保局已印发33批立项指南,共整合设立1640项主项目、599项加收项与156项拓展项。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加快编制药学、检验、辅助操作等立项指南,指导各地医保部门在2026年整体完成对接落地工作。
近日,国家医保局举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第四场“美好生活专场”解读直播,覆盖妇科、产科、康复、麻醉、体被系统以及美容整形等六类立项指南。
“中国医疗保险”从直播活动现场了解到,截至目前,国家医保局已印发33批立项指南,共整合设立1640项主项目、599项加收项与156项拓展项。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加快编制药学、检验、辅助操作等立项指南,指导各地医保部门在2026年整体完成对接落地工作。
在1949年至1978年的第一阶段,开始于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分别建立了劳动保险和公费医疗制度,但覆盖人口很少,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处于完全自费状态,为降低群众就医负担,我国政府采取由公立医院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全民提供医疗服务的模式。为了进一步降低群众就医负担、提升就医可及性,国家又多次降低医疗服务价格。直至财政补贴难以为继,药品加成正式出台,“重药耗、轻服务”现象开始出现。在这一阶段的医疗服务价格仅仅是医院提供福利性医疗服务的低价收费标准。
1979年至1999年的第二阶段,医疗服务收费引入市场机制。全国各地对医疗服务收费标准采取以省或地市为单位自行确定医疗服务项目、自行确定制定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的管理方式。其间,全国各地分别出台了不同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医疗服务项目没有统一的名称和统一的内涵,各地自行定价的收费标准差异很大。政府缺乏对全国医疗服务价格体系的统一管理,医疗服务项目所定价格仍然只是市场机制下的“收费标准”,并未体现医疗服务的“价值”。
2000年至2017年的第三阶段,我国尝试制定全国统一管理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2000年7月,原国家计委、卫生部发布《关于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意见》,确定了“中央管项目、地方定价格”的原则。同年年底,我国首部《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01年版)》颁布,囊括3966个医疗服务价格项目。2012年,三部门再次出台《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涵盖项目增至9360个。然而,随着医疗技术飞速发展,大量新技术新项目涌现,原有项目规范的内涵与边界已难以适应临床实践和管理需求,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滞后的问题。
2018年至今的第四阶段,探索建立体现政府指导和公立医疗机构参与相结合的价格形成机制。随着国家医保局成立,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明显加速——
2019年12月,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当前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工作的意见》,提出按照政府部门职责分工,由医疗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研究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政策;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制定工作,建立和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2022年4月,国家医保局印发《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操作指导手册(暂行)》,首次从国家层面按经济水平对各省份进行了价区的划分,制定了医疗服务价格测算的公式、调整的方法以及调价的启动机制等,并选择了第一批试点城市,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经验。2024年3月,国家医保局又选择第二批试点省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级、更深层面开展改革试点。
三十三批立项指南逐渐实现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车同轨、书同文”
2021年起,国家医保局按照“成熟一批、发布一批”的思路,分批次产出《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旨在构建内涵边界清晰、适应临床诊疗、便于评价监管的价格项目体系。
截至目前,国家医保局已印发33批立项指南,共整合设立1640项主项目、599项加收项与156项拓展项。包括:综合诊查类、康复类、精神治疗类、器官移植类、临床量表评估类、中医(灸法、拔罐、推拿)类、口腔种植类、中医外治类、辅助生殖类、中医针法类、产科类、护理类、中医骨伤类、中医特殊疗法类、放射治疗类、放射检查类、超声检查类、麻醉类、妇科类、眼科类、血液系统类、口腔类、呼吸系统、耳鼻喉科、骨骼肌肉系统类、神经系统类、心血管系统类、体被系统、泌尿系统、美容整形类、物理治疗类、消化系统、疝、甲乳类。
2024年11月23日,国家医保局首次针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进行了直播解读,重点内容详见“中国医疗保险”文章;
2025年3月28日,国家医保局第二次以视频直播的方式专题解读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政策,针对中医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进行了直播解读,本次解读聚焦中医针法、中医外治、中医骨伤、中医灸法拔罐推拿、中医特殊治疗等5类立项指南,重点内容详见文章;
2025年5月22日,国家医保局举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第三场解读直播,涉及放射检查、综合诊查、超声检查、放射治疗等四类立项指南,重点内容详见文章;
在9月25日举办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第四场“美好生活专场”解读直播,聚焦妇科、产科、麻醉、康复、体被系统以及美容整形六大领域。在解读活动上,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编制妇科、产科、麻醉三类立项指南过程中,最主要有三方面亮点:一是坚持产出导向,适度整合,确保全国一盘棋;二是新的价格项目颗粒度更大,支持技术创;三是对支持生育、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的一揽子政策支持,如设立“分娩镇痛”、“导乐分娩”、“亲情陪产”项目。
规范医疗收费行为,医疗服务价值测量的范式革命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远不止于技术层面的规范统一,更是一场深刻的价值测量范式革命,其影响已渗透到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和各利益相关方。
1.价值导向转变,从重操作到重产出
改革最深刻的变革在于立项逻辑的根本性转变——从“按操作细节立项”转向“按服务产出立项”。这意味着医疗技术的价值衡量标准,从医疗机构“做了什么”转向患者“获得了什么”。新项目更多地从患者获益的角度去衡量医疗技术的价值,将医疗服务的效果和效率纳入价格形成机制。
这种转变促使医疗机构从关注服务数量转向关注服务质量和患者健康结果,与“价值医疗”的国际改革趋势高度契合。
国家医保局价格招采司医药价格处相关负责人在解读活动中也表示,“从旧项目到新项目的过渡,深层次的考虑是立项逻辑从按操作细节立项到按服务产出立项的转变,新项目更多的是从患者获益的角度去衡量医疗技术的价值”。
2.支持临床进步,尊重技术劳务价值
通过适当放大价格项目的颗粒度、设置复杂情形等方式,新规范巧妙地平衡了统一规范与支持创新的关系。这种设计为临床技术进步预留了充足空间,能够更好地兼容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与发展。医疗机构在开展技术创新时,不再受制于过于细碎的价格项目束缚,而是可以在更宽泛的项目框架内探索最优治疗方案。
通过统一立项原则,尊重临床实际,体现技术难度。立项指南对技术劳务价值高、风险程度大的复杂情况和复杂操作单独立项,予以体现技术难度差异。比如将“阴道分娩”分为“阴道分娩(常规)”和“阴道分娩(复杂)”两项,并明确复杂的情况,医疗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计费。
3.关注患者体验,增进人民福祉
改革特别注重将部分改善患者体验的诊疗服务单独立项或设立加收项,如单独设立“分娩镇痛”、“导乐分娩”、“亲情陪产”等项目。另外,妇科、产科立项指南系统设立“卵巢组织冷冻费”“卵巢组织续存费”“卵巢组织解冻费”和“卵巢组织移植费”,回应女性健康新期待。
这种做法不仅引导医疗机构优化医疗服务质量,关注患者就医感受,还将改善医疗服务体验从道德倡导转变为制度激励,使医疗机构有动力提供更加人性化、舒适化的医疗服务,助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4.规范与发展并重,有序引导市场行为
据国家医保局价格招采司医药价格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美容整形市场规模已达到3000亿元左右,每年有数十万人次出境美容整形,韩国有关部门统计显示,2024年我国有26.1万人次赴韩国进行美容整形,国内医美市场前景广阔,有必要规范美容整形价格项目。
对美容整形等市场调节价项目进行规范价格项目管理,体现了“管住该管的、放开该放的”的治理智慧。通过统一项目名称和内涵,增强了价格可比性,促进市场有序竞争,既支持医疗机构实现增量发展,又保护了消费者利益。这种规范为行业发展奠定了健康基础,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不仅是技术调整,更是对医疗资源价值进行重新定义。国家医保局明确表示将“一如既往关注新技术、新产品,指导各地医保局按程序做好新增、修订、兼容工作,大力支持医疗领域创新发展”。
来源 | 中国医疗保险 观宇
编辑 | 崔秀娟 刘新雨
•
•
•
来源:中国医疗保险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