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终止营业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6 20:30 1

摘要:与此同时,杜莎夫人蜡像馆全球管理层对亚洲市场进行系统性评估后决定优化资源配置。分析显示北京场馆的客流量与营收增速低于上海、重庆等同类展馆。

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于2025年10月1日终止运营的直接原因是场地租赁合同到期。

场馆方与物业持有方经过多轮协商未能就续约条件达成一致。租赁成本上涨与商业地产规划变更成为谈判破裂的关键因素。

与此同时,杜莎夫人蜡像馆全球管理层对亚洲市场进行系统性评估后决定优化资源配置。分析显示北京场馆的客流量与营收增速低于上海、重庆等同类展馆。

品牌战略调整涉及关闭部分盈利能力较弱的据点,将资源集中于更具潜力的区域市场。这一决策符合母公司默林娱乐集团近年来推行的区域化运营策略,该策略旨在通过收缩战线提升整体利润率。

闭馆后,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内80%的蜡像将分批次转运至上海、武汉、重庆三地展馆。

迁移工作由专业团队执行,每尊蜡像需经过防震包装、恒温运输等标准化流程。

其中体育主题区的科比蜡像因材质特殊需单独定制运输方案。部分冷门人物蜡像因保存价值不足将被销毁。新场馆将根据游客偏好重新规划展区,例如上海馆将增设电竞主题区以吸引年轻群体。

数据显示,2024年武汉馆的游客量同比增长23%,成为蜡像迁移计划优先考虑的目的地。这一举措延续了杜莎夫人蜡像馆“动态调整”的运营传统,此前香港馆也曾因类似原因将12尊蜡像转移至曼谷馆。

杜莎夫人蜡像馆的起源可追溯至1835年伦敦贝克街的临时展览。创始人玛丽·杜莎最初以法国大革命时期贵族蜡像闻名,后逐步扩展至政治人物领域。

1925年品牌被伦敦观光集团收购,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永久性展馆。目前全球24个展馆中,亚洲占据7席,其中中国4座场馆贡献了集团15%的年收入。

各分馆根据地域特征定制展品,如阿姆斯特丹馆侧重梵高等本土艺术家,好莱坞馆则聚焦电影明星。这种本地化策略使蜡像馆在保持核心工艺的同时适应多元文化市场。

2023年全球展馆共接待游客890万人次,但欧洲地区受经济衰退影响收入下降11%

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于2014年开业,选址前门大街试图依托商业区客流。公开财报显示,该馆年均接待游客约18万人次,门票收入占总营收的73%

与上海馆相比,北京馆的二次消费(纪念品、餐饮)占比低9个百分点。2024年暑期客流同比下滑14%,部分因周边新增3家沉浸式娱乐场馆分流。

馆内蜡像更新频率为每年46尊,低于行业平均的8尊。运营成本中场地租金占比高达32%超过蜡像维护费用的2倍

尽管尝试过明星见面会等营销活动,但抖音等平台传播效果未达预期。这些数据最终促使管理层将其列入关闭名单。

闭馆公告发布后,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达1.2亿次。约37%的网友评论表示遗憾,提及与蜡像合影是“童年记忆”

15%的消费者要求退还预购的年票,客服称将提供异地展馆的置换方案。旅游业人士指出,北京将失去一个标志性文化打卡点,或影响前门商圈客流。

竞争对手“时空博物馆”同期宣布推出蜡像3D扫描服务,试图争夺存量市场。值得关注的是,近三年全球蜡像馆行业整体萎缩,法国格雷万蜡像馆2024年也关闭了里昂分馆。

这种趋势反映出传统实体娱乐业态面临沉浸式体验项目的持续冲击。

杜莎夫人蜡像馆的闭馆决策暴露出文化IP运营的深层矛盾。

当蜡像制作工艺不再具有技术壁垒,当名人效应被短视频平台稀释,实体展馆的核心竞争力究竟何在?

数据显示,全球蜡像馆游客平均年龄从2018年的32岁升至2024年的41岁,年轻群体更倾向虚拟社交而非实体打卡。

北京馆的关闭或许只是传统娱乐模式衰退的序幕。但值得警惕的是,文化消费的标准化与区域集中化可能导致城市文旅多样性丧失。

当资本只保留“盈利达标”的展馆,那些承载独特记忆的非标空间将永远消失。这种效率至上的商业逻辑,最终会削平文化产业的棱角。

来源:川藏手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