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空卫星数量逼近1200颗,美军司令警示:11艘航母无处可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18:43 1

摘要:他一脸愁容地感慨,中国太空力量的发展,已经不能用“快”来形容,简直是“日新月异”。指出“中国他们正在提高能力”,直言中国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推进太空战略,每月都有卫星发射任务。他甚至坦言,“中国绝对是我们最大的威胁”,让人不禁想象太空领域的风起云涌。

美军的航母舰队,第一次感到了脊背发凉。

这种凉意,并非来自深邃的大洋,而是头顶那片深不可测的太空。

过去十年,天上的中国卫星,数量翻了九倍。

意味着美军那11艘引以为傲的核动力航母,如今可能已经变成了游弋在透明鱼缸里的金鱼,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眼皮子底下。

美国太空军司令道格拉斯·希斯中将,最近在一次大会上,几乎是摊开来说了。

他一脸愁容地感慨,中国太空力量的发展,已经不能用“快”来形容,简直是“日新月异”。指出“中国他们正在提高能力”,直言中国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推进太空战略,每月都有卫星发射任务。他甚至坦言,“中国绝对是我们最大的威胁”,让人不禁想象太空领域的风起云涌。

更令人不安的是中国在太空的脚步从未停歇。截至2025年7月,中国在轨卫星数量已突破1189颗,较2015年底猛增近930%。这数字背后,是能力的飞跃。

其中,超过500颗具备先进的ISR(情报、监视、侦察)能力,如同部署在太空的“天眼”与“顺风耳”,能够捕捉到航母编队、远征军乃至空军联队的每一个细微动向。

现代战争里,有个词叫“杀伤链”,听着挺吓人,但说白了就是“发现-决策-打击”这一套流程。以前这套流程可能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天,但现在,因为有了天上的眼睛,一切都变了。

五角大楼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在轨卫星总数已经超过了1189颗。这是个什么概念?从2015年算起,短短十年不到的时间里,这个数字增长了超过九倍,确切地说是927%。这速度,确实让人有点儿反应不过来。

更关键的是数量背后的质量。在这一千多颗卫星里,美方估计有超过一半,也就是500多颗,是专门搞情报、监视和侦察的(ISR)。它们就像不知疲倦的哨兵,带着光学、雷达、电子信号等各种“眼睛”,无论是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都能死死盯住地面。

几年前,中国的“吉林一号”商业卫星就干过一件让外界津津乐道的事——成功跟踪拍摄了一架疑似F-22隐身战机的飞机。那时候它还只是单打独斗,如今,“吉林一号”已经发展成一个拥有超过117颗卫星的庞大星座。

这个星座现在有多厉害?它对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最快可以做到20分钟就重新看一遍。这意味着,任何大规模的军事调动,都很难逃过它的持续追踪。

光看得见还不够,速度才是王道。中国遥感专家李德仁院士曾透露过一个惊人的数据:中国的卫星系统,从发现一个目标,到把具体位置信息传递给一线部队,整个过程可以压缩在20秒以内。

20秒,就是你喝口水的功夫。这意味着,天上的卫星看见了,地面的导弹部队也就看见了。这种“发现即摧毁”的模式,构成了由卫星、数据链和远程武器组成的全新作战闭环。这才是让美军将领真正感到脊背发凉的东西。

保卫民主基金会的专家布拉德利·鲍曼对此忧心忡忡,他将太空比作“终极制高点”。他警告说,一旦对手在天基侦察和瞄准上占了上风,还能削弱你的能力,那情况就“非常非常危险”了。

在他看来,如果失去了天上的眼睛,美军的早期预警时间将被极大压缩,甚至可能直接导致一场战争的失败。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长期以来,美国的11艘核动力航母战斗群,是其全球霸权的象征,是游弋在大洋深处的钢铁巨兽。它们依靠广阔的海洋作为掩护,来无影去无踪。但现在,这层掩护正在被天上的眼睛无情地撕开。

在无处不在的卫星注视下,庞大的航母舰队就像游在“透明鱼缸里的金鱼”,一举一动都可能被看得清清楚楚。那种曾经的战略安全感,正在被一点点瓦解。

同样陷入困境的,还有美军引以为傲的隐身飞机,比如F-22战斗机和B-2战略轰炸机。即便它们的雷达反射面积再小,也总得从机场起飞和降落吧?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就可能被卫星网络全程“直播”,所谓的“王牌”瞬间变成了“明牌”。

这种战场透明化,甚至直接冲击了美军最新的战术构想。比如“分布式作战”,其核心思想就是把兵力化整为零,分散部署在一些偏远的小型机场,让你找不到主力,没法一锅端。

可这个战术的前提是“能藏得住”。当对手的侦察卫星能像筛子一样把整个区域过一遍时,“分散”就等于“分头等死”,躲到天涯海角也可能被瞬间定位,这个战术构想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面对这种颠覆性的威胁,美军的反应是一种典型的“优势者焦虑”。希斯中将公开宣称,中国的反太空能力,是一种威慑手段,目的就是为了阻止美国在未来的地区冲突中进行军事干预。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非对称的博弈逻辑:你可以有强大的航母和飞机,但我可以想办法让你看不见、找不着,让你的优势发挥不出来。

为了应对,希斯中将开出的药方也很直接:美国必须增加自己的卫星数量,尤其是ISR卫星。说白了,就是一场“以眼还眼”的竞赛。你要看我,那我也要看得更清楚。

但这场竞赛,比的可能不仅仅是技术。有人分析,中国强大的工业能力,使其具备在冲突中快速补充损失卫星的潜力。如果真的打起消耗战,中国“补货”的速度,甚至可能会超过美国。这比拼的,就是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战争韧性了。

当然,美军将领的这些言论,也被一些人解读为是老一套的“中国威胁论”,其目的之一,无非是为了向国会争取更多的国防预算。

但无论如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太空正在成为大国博弈的终极制高点。对于中国而言,发展太空力量,是几代人长期努力的结果,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而非为了争夺霸权。当头顶的星空布满了眼睛,古老的战争法则,或许真的要被彻底改写了。

来源:近代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