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声援小米:“海报小字”是行业陋习,而非品牌原罪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14:27 1

摘要:一张海报引发的争议,正将手机行业的宣传潜规则推向台前。小米17 Pro的宣传物料中,“逆光之王”“小尺寸续航之王”等醒目大字旁,“是产品设计目标”的小字注解被网友揪出,直指其玩“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 。就在舆论发酵之际,罗永浩在直播中公开声援:“这是行业普遍陋

一张海报引发的争议,正将手机行业的宣传潜规则推向台前。小米17 Pro的宣传物料中,“逆光之王”“小尺寸续航之王”等醒目大字旁,“是产品设计目标”的小字注解被网友揪出,直指其玩“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 。就在舆论发酵之际,罗永浩在直播中公开声援:“这是行业普遍陋习,非小米独创”,让这场围绕“小字文学”的讨论,从单一品牌批判升级为对行业潜规则的集体审视。

争议焦点:“逆光之王”究竟是事实还是目标?

小米17 Pro的宣传海报堪称“大字吸睛,小字免责”的典型样本。主视觉区域用加粗黑体突出“逆光之王”,营造出产品已达成顶级逆光拍摄能力的认知;而在海报右下角,一行极小的文字却标注“逆光之王是产品设计目标”,另一张“小尺寸续航之王”海报也重复了类似逻辑 。这种设计被网友吐槽为“读广告还要带放大镜”,有用户直言“误导性堪比保健品营销”,认为品牌用模糊表述钻空子。

面对质疑,小米客服回应称“小字只是海报编辑的形式”,强调“逆光之王”是手机的技术特色 。但律师层面给出了更严谨的解读:根据《广告法》,广告内容需真实清晰,不得引人误解。浙江铁券律师事务所张永辉指出,大字标语的优先感知性与小字备注的隐蔽性形成信息失衡,若“设计目标”缺乏技术验证,可能涉嫌夸大宣传,即便标注也难脱误导嫌疑 。更有网友发现,部分海报的小字甚至会被水印遮挡,进一步削弱了信息透明度 。

罗永浩发声:揭开行业“心照不宣”的秘密

就在小米陷入舆论漩涡时,罗永浩的直播表态成为转折点。这位曾深耕手机行业的“过来人”直言,用小字标注“目标成为”来规避广告法限制,是全行业的通病,并非小米独创 。他以锤子科技为例,当年宣传Smartisan T1时,从“东半球最好用的智能手机”逐步修改为“我们眼中全球第二好用的智能手机”,正是为应对宣传规范所做的调整,侧面印证了此类操作的普遍性 。

罗永浩进一步戳破行业逻辑:“极限词违反广告法,加个小字备注‘目标’就合规了,本质是用大字换流量,用小字躲风险” 。数码大V@i冰宇宙 也补充称,从手机到汽车、房产,“最终效果以实物为准”“设计目标”等角落小字早已是跨行业的“常规操作”,只是小米的高关注度让问题被放大 。星纪魅族CMO万志强则从行业自律角度表示,魅族会让补充限定词更明显,避免消费者误解,暗指这种“遮遮掩掩”并非行业唯一选择 。

争议背后:合规压力与营销焦虑的博弈

这场“小字风波”的本质,是手机行业同质化竞争下的营销困局。当硬件参数趋同,品牌难以通过性能差异形成记忆点时,“之王”“最强”等极限词成为吸引眼球的捷径,但《广告法》对绝对化用语的禁令又让品牌不敢贸然宣称。于是,“目标式宣传”成为折中方案——既用醒目词汇抢占用户心智,又用小字备注规避法律风险 。

这种操作看似“合规”,实则损耗品牌信誉。罗永浩在声援中也明确表示“不认为这么做是对的”,他期待这场争议能推动全行业摒弃陋习。律师张永辉则给出建设性建议:品牌应让备注与主标语形成合理呼应,通过加粗、变色等方式确保信息透明,甚至可直接用“实验室数据基于特定条件”等具体表述替代模糊的“设计目标” 。毕竟,正如他所言,“长远来看,产品体验和技术创新才是赢得市场的核心,而非文字游戏” 。

从单品牌争议到行业反思,“小米小字事件”已超越事件本身。罗永浩的声援没有为小米的做法辩护,而是揭开了行业集体回避的问题。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场讨论教会人们更理性地解读宣传话术;对于品牌而言,这或许是摆脱“营销内卷”、回归产品本质的契机。当“设计目标”真正转化为“实测结果”,当宣传不再需要“小字注解”,才是行业成熟的开始。

来源:發哒哒哒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