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话,我见过太多自我否定的普通人,说自己没背景、没技能就不配做内容。反过来我也见过太多普通人的事,被一句话改写后直接爆火。关键不在你有多特别,而在于你有没有把“自己的小事”翻成“观众愿意听的语言”的能力。我把这种能力叫做“翻译能力”,它比任何高大上的题材都更
太普通也能炸开锅:把日常“翻译”为20万阅读的写作方法,我亲测可用
说实话,我见过太多自我否定的普通人,说自己没背景、没技能就不配做内容。反过来我也见过太多普通人的事,被一句话改写后直接爆火。关键不在你有多特别,而在于你有没有把“自己的小事”翻成“观众愿意听的语言”的能力。我把这种能力叫做“翻译能力”,它比任何高大上的题材都更值钱,反正我是这么觉得的。
有一类翻译,是把“我有什么”换成“能帮别人什么”。我有个朋友小A,面试大厂失败了三次,起初她想写“我又面试失败了”。我让她把焦点放在读者的痛处,改成“面大厂屡败的3个实战坑,HR不会直接告诉你”。开头再来一句“如果你也在卡着简历和面试,那这篇省你至少一轮复盘的时间”,阅读量和互动立刻上来,甚至有HR主动私信内推。说白了,观众不爱听你的苦难陈述,他们想知道避坑的方法。把失败翻译成指南,把经验翻译成节省时间的工具,这个转化比例比你想象的要高很多。
另一种翻译,是把平淡日常和大众话题挂钩。你以为大家不关心“我做了减脂餐”?错。把它改成“月薪五千也能吃的减脂餐,每餐不到十元怎么做”后,省钱和减脂两个痛点被同时激活,传播会更快。我曾经带的一个新手,她本想发“和男友去云南旅行”,我直接把场景情绪化成大众能共感的结点,改成“我们恋爱九年,他带我去云南做一件决定性的事”,读者马上就代入:有人说“我也九年了”,有人等后续,这种情绪流比纯日程公告强太多。把你的小细节关联到租房、职场、恋爱长跑、养宠成本这些大众话题,你的内容就有了社交货币。
还有一个非常实用的诀窍,是开头不要铺垫,要直接戳痛点。新手老爱用长篇故事式开头,读者平均停留只有三到八秒,你慢慢叙述时他们已经滑走了。我教同事张姐写笔记时,让她把“我做HR五年”换成“入职三个月还没转正?可能你忽视了这件事”,一句话命中痛点,后面再用一个小案例和两个可执行建议收尾,完播率就会明显提高。你可以把开头当作广告语,做不到意料之外的吸引,就会在第一秒流失大半读者。
具体怎么实践这套“翻译能力”?先不要急着写长稿,把原始素材做三次改写:第一遍写你自己想说的原话;第二遍换位思考,把句子前端改为读者可能的困惑或目标;第三遍加入一个小反差或冲突词,让情绪有落点。比如原句“我们要去云南旅行了”,改成“结婚还没提?恋爱九年,他这次说要带我去云南做件大事”再改成“你恋爱跑了好几年还没被看见吗?看我们怎么被一个旅行决定了下一步”,每一次改写都在把私人叙事推向集体感受。写完后试着读给一个不是很熟的朋友听,观察他第一句话后的反应,往往这一点就能告诉你开头够不够戳人。
在制作形式上,短句是你的朋友,视觉和节奏要配合情绪。说话像和邻居聊天,有时候一句“我邻居李姐试过这个”比“据统计”更真实。内容结构上不要一味追求完美的逻辑顺序,适当情绪化跳跃会增强代入感。举例说明不要泛泛而谈,写名字和场景:比如“我朋友小赵,毕业两年,写了个‘省钱减脂餐’后第二个月粉丝涨了1.2万”,这样的细节比抽象结论更具说服力。操作上你可以设定一个模板:先一句痛点钩子,再一段个人经历(带细节),接着两条可复用的操作建议,最后一句情绪化收尾——这个模版简单但反复验证有效。
关于未来趋势,我觉得接下来一年,平台会更青睐能在前三秒解决读者困惑、情绪共鸣强且能被复制的内容。也就是说,你的“翻译能力”越强,越容易在同质化中脱颖而出。不要再纠结所谓的差异化题材,花时间建立自己的案例库,把每一次小失败、小技巧、小尴尬当作可复用的素材库。学会用观众的语言描述你的故事,慢慢你会发现普通人的故事比所谓的专业题材更能打动人心。
你如果愿意做个练习,现在就拿出最近一条你想发的笔记,先写一句原始开头,然后把它改成一句读者会心疼或好奇的痛点句子,再读给朋友听。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把原句和改写后的句子贴出来,我帮你再润色一句开头,你怎么看?
来源:kkw的小可爱本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