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1年辛亥革命一直是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轰然倒塌,许多儒家士子的精神世界也随之破碎,他们面对世界潮流不知该驶向何方。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1911年辛亥革命一直是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轰然倒塌,许多儒家士子的精神世界也随之破碎,他们面对世界潮流不知该驶向何方。
但是,乱世之中也有人意识到该顺应时局变化,他们深知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是不会为某些人驻足的。
在这些顺应时局而变的人中,就有那样一个特殊之人,从翰林英才倒戈为革命者,他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呢?
清光绪年间,浙江巡抚谭钟麟喜获麟儿,这个孩子眉目平和,谭钟麟给他取名为谭延闿。
谭延闿自幼聪敏伶俐,5岁便被送入私塾,请专人启蒙教学,父亲对他也是严加管教,曾有3日写一篇文章,5日写一首诗的规定。
在父亲严格的要求下,谭延闿的天赋也得到了开发。
12岁的时候,谭延闿被父亲送入府学,刚入府学不到一年,他就参与当年的童子试,考中了秀才。
谭延闿并没有满足于此,他继续在各地学习时文,不断地磨炼自己的文章,期望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光绪三十年是特殊的一年,沉淀多年的谭延闿参与了那年的科举开试,取得了会元。
这在湖南地区是一个好成绩,在清朝二百余年间,湖南地区就没有出现过会元名衔,这个好成绩填补了湖南地区百年的历史空白。
谭延闿再接再厉,进京赶考,参与殿试,多年的学习终于有了实质性的收获,谭延闿成功以进士之身进入翰林院。
翰林院,一直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开始朝堂之路的起点,谭延闿也是如此,他原本也是想从翰林、学政一路走到朝堂大臣的。
20世纪是伟大的世纪,世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清政府也不能立身事外。
谭延闿取得功名后不久便返回湖南办学,两年后,清政府宣布要“预备立宪”,他开始在湖南进行立宪准备。
一年后,他和杨度等人在长沙带头成立了“湖南宪政公会”,作为湖南倡导立宪的核心团体。
谭延闿在组织中积极联络各方,与梁启超等身在日本的立宪派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在国内开展集会、演说等传播行动。
这一群有志之士身体力行的宣传立宪思想,广开民智,在湖南地区积极开展立宪宣传工作。
也正是在此期间,谭延闿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前后组织湖南地区的立宪派参与了三次国会请愿行动。
可惜,清政府一次又一次的拒绝磨灭了谭延闿的耐心,第三次请愿运动,他直接作为代表亲自前往京城递交请愿书。
但是,清政府还是辜负了谭延闿的信任,在多方推动之下,清政府不情不愿地给出了“责任内阁”的名单,13位国务大臣中皇族林立,彻底击碎了立宪派的信心。
改革希望的破碎彻底扭转了谭延闿的革命立场,他对友人说道:“国内政治已无可为,政府已彰明较著不要人民了,吾人欲救中国,舍革命无他法。”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全国各地受困已久的百姓们纷纷出动,革命的火种在中华大地上燃起,点亮了一座又一座城市。
湖南地区率先响应辛亥革命,在境内开始革命运动,不过,掌握权力的革命党人焦达峰、陈作新很快兵变中遭遇不测,一时间,湖南地区群龙无首。
已经转变政治立场的谭延闿站了出来,温和的立宪派背景和早年组织运动营造出的巨大声望让他被各方势力接受,顺利出任湖南都督一职。
谭延闿执政风格稳健,复杂的身份背景让他在革命派、立宪派和旧势力间游刃有余,成功维持住湖南地区的稳定。
令人遗憾的是,谭延闿在湖南地区三起三落,最终在第三次主政后不久,被下属赵恒惕以兵力相胁,被迫下野,离开了湖南。
在被迫离开湖南之后,谭延闿没有气馁,怀揣着救国热情他决定带着队伍和资源,投身孙中山先生的门下。
孙中山对于他的到来非常惊喜,谭延闿的到来带来了巨大的力量和资源,很快,他便成为了国民党建立初期的重要人物。
此后多年,国民党党内政权林立,谭延闿都靠着自己圆滑温和的处事态度躲开了政治旋涡,努力地践行着自己的路线。
来源:国学长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