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急吃不得热豆腐:1866年战争中的巴伐利亚步兵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30 17:33 1

摘要: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奥地利并非单打独斗,尽管它需要同时应对普鲁士和意大利,但巴伐利亚、汉诺威、黑森、符腾堡等德意志邦国还是站在奥地利一方参战。

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奥地利并非单打独斗,尽管它需要同时应对普鲁士和意大利,但巴伐利亚、汉诺威、黑森、符腾堡等德意志邦国还是站在奥地利一方参战。

就事论事地讲,巴伐利亚军队算是奥方几个帮手里相对而言表现比较亮眼的一个,然而,尽管它表现不错,与普鲁士军队间的差距还是客观存在的。

巴伐利亚军队在1866年最著名的一仗大概是7月10日的基辛根(Kissingen)战斗。

基辛根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南德温泉度假小镇,居民人口仅有三四千人,却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以至于战后竟有俄国和美国游客相继撰文,讲述他们在此无端卷入战事后的经历。

算上附近的瓦尔达沙赫(Waldaschach)、尼德林根(Nüdlingen)战斗,巴军总计阵亡134人、负伤657人、失踪573人,合计战损1364人。

普军则是阵亡165人、负伤699人,失踪59人,合计战损923人。

光看死伤数字,巴军还略微好看一点,但后撤时出现的大量被俘人员则令普军总战损占优,看起来很像普法战争初期预演。

基辛根战斗中有一场典型的局部交战是围绕萨勒河上基辛根桥发生的争夺。

1875年4月,有人匿名在引用率颇高、老毛奇都推荐总参军官阅读的《军事通报》(Allgemeine Militär-Zeitung)上发了篇名为《来自基辛根桥战斗》(Aus dem Brückengefecht von Kissingen)的文章,重点从统计和战术层面分析此战,当然,在这份观点犀利的报纸上,文章作者大多不署名或署个“一位X军军官”的名,所以匿名也没什么稀奇。

先看此战地形地物,基辛根河段的弗兰肯萨勒河无法通航,可以徒涉,普军步兵、骑兵完全可以在基辛根上下游过河,但普军接下来想要尽快推进,还得从巴军手中夺取基辛根桥。

如下方的1.25万分之一比例尺地图所示,基辛根建有多座横跨弗兰肯萨勒河的桥梁。

巴军第15步兵团起初以4.5个连(完整的3、4、7、8连和半个5连)依托房屋和街垒据守城镇,后来陆续又有5.5个连投入战斗。

普军投入战斗的则是第53步兵团燧发枪兵营(即9~12连,燧发枪兵仅仅是名号,他们装备的已是针发枪),该团其余各连也陆续参与。

战斗围绕中间宽约10米、长约80米的主桥(Hauptbrücke)展开,交战始于上午9点半,普军起初尝试过一次冲击,未能突破后随即转入大约160~200米距离的对射。

战至中午11点,巴军4、7连就已耗尽弹药退出战斗,因而被迫再投入2.5个连。

中午12点,巴军6、8连也耗尽弹药退出战斗,随后又投入了3个连。

交战期间,普军第13步兵团投入支援,其他若干部队也从下游迂回成功,最终迫使巴军后撤。

众所周知,1866年战争中的普军用的是德赖泽发明的射速快、装填便利的针发枪(Zündnadelgewehr),是一种后装线膛枪。

巴军用的则是射速慢但射程更远、更精准的“波德维尔斯枪”(Podewilsgewehr),是一种米尼耶弹原理的前装线膛枪。

仅从武器角度来看,普军在交火中的射速会比巴军快得多,巴军的命中率则会大大高于普军,但结果却恰好相反。

普军53团战后统计耗弹1万5939发,按照《来自基辛根桥战斗》一文作者计算,其中投入基辛根桥战斗的部队耗弹约1.35万发。

巴军投入战斗的10个连耗弹却高达5万发!

扣除火炮等其他因素,普军的10个连在交火中死伤约70人,巴军的10个连则是死伤约90人。

作者由此得出结论,在这场局部战斗中,要杀伤1名巴伐利亚士兵,就得消耗大约150发普鲁士子弹。

要制造1个普鲁士伤亡,就得用掉大约715发巴伐利亚子弹。

这个数字乍看不稀奇,但问题在于,巴伐利亚人用的是“波德维尔斯”前装线膛枪,普鲁士人用的却是“德赖泽”后装线膛枪。

也就是说,巴军心急手潮,尽管选了个有河流作为障碍,有房屋、街垒作为依托的战场,还是拿着理论上射速更慢但更精准的枪支,却打出了普军4倍有余的平均射击速度和不足普军1/4的平均命中率。

于是,由于巴军训练不足,心态急躁,使后装枪的普军还没打光随身的60发弹药,使前装枪的巴军却有好几个连用光了60发。

由此可见,战场上很少有需要将枪炮射速发挥到极致的场合,对射战斗尤其如此:在心急的巴军手中,平均下来每支前装枪每2.5分钟会开一枪,在冷静的普军手中,平均下来每支后装枪每10~11分钟才开一枪。

不过,巴军在基辛根战斗里好歹靠着弹雨给普军造成了大体相当的伤亡,比起同年的奥军乃至其他德意志邦国军队,已经非常不错了。

毕竟当时还有不厌其烦地论证精准的前装线膛枪多么好,普鲁士的后装针发枪多么差,还在考试中要求军校学生“列举针发枪的10项缺点”(Aufzählung der 10 Nachteile des Zündnadelgewehrs),以此增强自信的黑森-达姆施塔特军队这种存在。

按照凯姆(Keim)将军的说法,被这种言论灌得鸡血上脑的黑军随后就在1866年7月13日的弗龙霍芬(Fronhofen)战斗里屡次贸然冲击,让普军打了个68:582的悬殊伤亡比……可以说是纯属小丑了。

来源:古斯塔夫rea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