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以上老人管六成家庭储蓄,金融机构更换打法,盯上老人养老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17:11 1

摘要:傍晚六点,小区广场的音乐准时响起,张阿姨放下刚买的菜就往人群里钻。她手机里存着三个银行的APP,以前只用来查余额,现在每天打开最多的是某银行的“广场舞专区”,签到领积分、看队友们的训练视频、预约周末的社区比赛,忙得不亦乐乎。

谈到广场舞,我们除了会想到嘈杂外,还会想起老人晚年的幸福时光。可也就是这个安详的晚年,却开始被人盯上。

往常,他们被顶上的时候最多就是送些鸡蛋之类。可是这次对于老人的服务却不单单这么简单。

傍晚六点,小区广场的音乐准时响起,张阿姨放下刚买的菜就往人群里钻。她手机里存着三个银行的APP,以前只用来查余额,现在每天打开最多的是某银行的“广场舞专区”,签到领积分、看队友们的训练视频、预约周末的社区比赛,忙得不亦乐乎。

你可能会好奇,银行怎么突然跟广场舞扯上关系了?其实这背后藏着一个大趋势:银发经济正在从“送米面粮油”的初级阶段,转向更懂老年人需求的“情感服务”阶段。

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数据,202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3亿,其中45%的老年人拥有稳定退休金,家庭储蓄中近六成由55岁以上人群管理。

这些“有钱有闲有活力”的群体,早就不是银行眼里只会存定期的“保守派”,他们想要的不只是存款利息,还有退休后的社交圈、认同感,以及热热闹闹的生活。

以前银行做老年客户服务,思路特别直接。

网点里摆上老花镜、爱心座椅,手机银行搞个“大字版”,这些确实是刚需,但总觉得少了点温度。

更常见的是存款送礼品,存一万送桶油,存五万送袋米,后来监管严了,又改成线上积分换东西。

可你观察观察就知道,很多老人领完礼品转身就走,对银行的感情一点没加深。

就像邻居李大叔说的:“哪家利息高我就去哪家,送的油吃完了也就忘了。”

问题出在哪?其实是银行一直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觉得老人“应该”喜欢实惠的东西,却没琢磨透他们真正的需求。

现在这批刚退休到70岁出头的老人,跟以前不一样了。

他们赶上了数字化浪潮,会用微信视频、会刷抖音,有的还会网购。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60岁以上网民规模已经超过1.2亿,其中72%每天上网时间超过2小时。

他们不再满足于“在家带孙子、买菜做饭”的生活,更想走出家门,认识新朋友,做点让自己开心的事。广场舞就是最好的载体。

你去广场上看看就知道,一支广场舞队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大家一起排练、一起表演,比家人还亲。

北京某社区的广场舞队队长王阿姨说:“我退休后闷得慌,加入舞队后每天都盼着傍晚,跟姐妹们在一起,烦心事都没了。”

这种强烈的社交需求和归属感,正好是银行可以切入的点。

但银行要做的绝不是简单赞助几套服装、送几箱矿泉水。那种老套路最多赚个“脸熟”,根本留不住客户。

现在聪明的银行已经开始用“线上+线下”的组合拳,把广场舞变成连接客户的纽带。

比如有的银行会以社区网点为中心,帮附近的广场舞队登记注册,还派年轻的客户经理当“活动官”。

这些客户经理不推销产品,就跟着大家一起排练,用手机拍视频,剪辑好之后发在银行的视频号上。

张阿姨第一次在视频里看到自己跳舞的样子,赶紧转发到家庭群,儿子儿媳都夸她精神好,她自己也觉得特别有面子。

现在她每天都会打开银行视频号,看看有没有新视频,顺便也会扫一眼推送的存款产品。线上的“广场舞专区”更有意思。

老人可以在上面报名参加比赛,查看附近舞队的活动时间,甚至还能兑换舞蹈鞋、扇子这些道具。

有个银行搞了个“连续签到赢利率”的活动,连续签到30天,存定期就能多0.1个百分点。

李大叔以前觉得存款利率都差不多,现在为了赢这个优惠,每天都记得签到,还拉着舞队的老伙计一起参加。

这种玩法的好处在哪?首先是让银行APP从“低频工具”变成了“高频应用”。

以前老人可能一个月才打开一次银行APP查余额,现在每天都要打开签到、看视频,对银行的关注度自然就高了。

其次是形成了“自发传播”。老人看到自己的视频会转发,亲戚朋友看到了也会好奇,有的还会主动问是哪个银行搞的活动,相当于免费给银行做了宣传。

最后是让金融服务变得“不生硬”。当老人通过广场舞感受到银行的贴心,再看到推荐的存款、贷款产品时,就不会觉得是推销,反而会觉得“这是银行给我们舞队的福利”,接受度自然就高了。

当然,广场舞只是一个起点。中国这么大,每个地方的老人都有不同的爱好。

北方的老人喜欢扭秧歌、下象棋,南方的老人喜欢喝茶、听戏,还有的地方流行徒步、打太极拳。聪明的银行已经开始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兴趣群体设计活动。

比如在陕西,有的银行帮社区组织秧歌队;在广东,有的银行在网点里设了茶座,供老人聊天喝茶;在浙江,有的银行还组织了老年徒步团,定期举办户外活动。

这些做法背后,其实是银行对银发经济的理解在转变:以前是“盯着老人的钱”,现在是“懂老人的心”。

根据《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24)》的数据,那些注重情感服务的银行,老年客户的留存率比传统银行高30%,客户推荐率更是高了50%。

这说明老人不是不接受金融产品,而是不接受冷冰冰的推销。

当银行把服务融入到老人的日常生活中,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和关怀,金融业务自然就水到渠成。可能有人会问,银行这么做会不会太麻烦?其实不然。这些活动不需要花太多钱,主要是靠人力和数字化工具。

网点的客户经理本来就需要维护社区客户,帮着组织活动还能拉近关系;线上的专区和视频号,也是银行本来就有的资源,只是换了种内容形式。

而且这种投入的回报是长期的,老人一旦认可了银行,不仅自己会长期存款,还会介绍家人朋友过来,相当于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客户群体。

现在再看小区广场上的广场舞,就不只是简单的娱乐活动了。那音乐里藏着的,是银发经济的新机遇;那跳舞的老人身上,是银行服务转型的新方向。

未来的养老金融,拼的不是谁的利息高、谁的礼品多,而是谁更能走进老人的生活,谁更能读懂他们的需求。

就像张阿姨说的:“我现在觉得这家银行就像我们舞队的一员,不光帮我们组织活动,还想着给我们优惠,这样的银行,我愿意把钱存在这。”

当金融服务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和产品,而是变成老人生活中的一部分,银发经济才能真正“热”起来,银行和老人才能实现“双赢”。

这或许就是未来养老金融最该有的样子,不刻意、不生硬,像盐融入汤里一样,自然又有味道。

其实老人到了晚年时刻,所求的无非也就是安详。无论是生活上的,还是家里子孙对于自己的态度。

其实从银行这次的操作来看,老人最起码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来源:科技美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