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住“实体坐标”,黄酒工业遗产让千年黄酒 “活” 起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30 16:55 1

摘要:2025年9月,浙江公布省级工业遗产名单,5家黄酒酒企赫然在列,他们分别是沈荡酿造厂、绍兴鉴湖黄酒作坊、会稽山东风酒厂老工业遗址、女儿红绍兴黄酒酿造工坊、东阳红曲酒传统酿造区。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拟认定名单和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拟通过复核名

2025年9月,浙江公布省级工业遗产名单,5家黄酒酒企赫然在列,他们分别是沈荡酿造厂、绍兴鉴湖黄酒作坊、会稽山东风酒厂老工业遗址、女儿红绍兴黄酒酿造工坊、东阳红曲酒传统酿造区。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拟认定名单和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拟通过复核名单,绍兴鉴湖黄酒作坊(古越龙山·鉴湖酒坊)成功入选拟通过复核的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黄酒工业遗相继列入国家级、省级名单,标志着黄酒产业的文化价值获得了权威认可,更让整个黄酒行业看到了突破发展瓶颈的新可能,为千年黄酒产业注入的一剂 “强心针”,为行业破局指明了方向。

01、 “立住实体坐标”,破解 “文化失语”

工业遗产认定不同于文物保护,它更强调 “活态传承” 和 “合理利用”。

根据《浙江省工业遗产管理办法(试行)》,工业遗产需具备 “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而此次入选的 5 家黄酒酒企,恰好是黄酒文化的 “活化石”。在沈荡酿造厂,“冬酿夏藏” 的古法工艺在这里延续了 130 余年;绍兴鉴湖黄酒作坊保留着 “水、米、曲” 融合的原始酿造场景;东阳红曲酒传统酿造区则完整留存了红曲制作的 12 道古法,见证了南方黄酒与红曲结合的独特智慧;女儿红工坊里2000余只酒缸、百年陈酒诉说着“女儿红”的历史文化符号......

而提起黄酒,多数人会想到 “千年传承”“非遗技艺”,但这些抽象的标签,往往难以让消费者产生具体感知, 直到工业遗产的认定,让黄酒的文化有了 “可触摸的载体”,为黄酒文化传播 “立起实体坐标”:消费者可沉浸式体验百年酒坛、发酵曲香与酿造工序,这比广告更易让文化落地。同时,官方认定提供 “权威背书”,明确黄酒的传统技艺不是 “落后的旧方法”,而是值得珍视的 “工业文明瑰宝”,为黄酒行业文化确权、开拓市场奠定基础。

02、“遗产”到“资产”

工业遗产的终极目标不是封存,而是激活。

有人可能会问:把老作坊定为 “工业遗产”,是不是意味着要把它们 “封存起来”?答案恰恰相反。《浙江省工业遗产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工业遗产的保护要 “与活化利用相结合”,支持遗产单位 “开展展陈、科普、旅游、文创等活动”。这一要求,为黄酒行业打通 “文化价值→消费价值→产业价值” 的链条,提供了政策支持。

事实上,此次入选的部分单位,已经开始探索 “遗产活化” 的路径。古越龙山鉴湖黄酒作坊依托清代建筑群和百年酿酒工艺,打造了“厂区变景区”的工业旅游模式,游客可体验古法开耙技艺,参与封坛仪式,并品尝鉴湖源头水酿造的黄酒;会稽山东风酒厂老工业遗址将老旧厂房改造成黄酒文化博物馆,游客可参观百年窖池、体验古法酿酒;女儿红绍兴黄酒酿造工坊推出 “非遗文创酒”,把传统酒坛设计成年轻化伴手礼,带动年轻消费者占比提升......一系列举措形成了集文化传播、非遗研学、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黄酒文创综合体。这意味着,黄酒 “老作坊” 不再是负担,而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 “新资产”,既能通过工业旅游吸引客流,又能通过文创产品拓展市场,还能为黄酒品牌注入文化溢价,形成 “保护 — 利用 — 发展” 的良性循环。

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为行业提供了 “文化 + 文旅 + 文创” 的新赛道 —— 企业可以依托遗产资源打造特色 IP,开发差异化产品;可以通过工业旅游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培育忠实客群;还可以借助遗产的文化属性,打破地域限制,推动黄酒 “走出去”。这种转型,不仅能提升单个企业的竞争力,更能带动整个黄酒行业从 “传统制造业” 向 “文化创意产业” 升级。

03、让千年黄酒 “活” 起来

黄酒不仅面临“年轻化不足”,更有“消费场景缺失”的双重挑战。工业遗产将“传统”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体验,让消费者通过亲手酿造、文创设计等方式,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传播。这既重塑了品牌认知,也拓展了新的消费情境,使黄酒真正“活”在消费者生活中。

这些老作坊,曾见证过黄酒的辉煌岁月,如今又将在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为黄酒的未来注入新的活力。当黄酒的 “老传统” 遇上工业遗产的 “新身份”,当千年技艺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这杯承载着中国文化基因的佳酿,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而我们,也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能在更多工业遗产的老作坊里,品味到黄酒的历史味道,见证到黄酒的年轻模样。

来源:中国黄酒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