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恰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年,杭州市委网信办携手潮新闻及各区县(市),重磅推出“潮涌‘两山’向未来”“杭州青年说”网络理论宣讲活动。聚焦科技创新、基层治理、文化传承、医疗卫生、教育共富、生态农业、数字电商等领域的优秀青年代表,以“理论+实践+互动
潮新闻客户端
【编者按】恰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年,杭州市委网信办携手潮新闻及各区县(市),重磅推出“潮涌‘两山’向未来”“杭州青年说”网络理论宣讲活动。聚焦科技创新、基层治理、文化传承、医疗卫生、教育共富、生态农业、数字电商等领域的优秀青年代表,以“理论+实践+互动”的全场景传播,再现“两山”理念扎根杭州二十年的鲜活实践,讲述他们在绿水青山间闯新路、转价值、领共富的奋斗故事,以此感召更多优秀青年成为“两山理念”的坚定传播者、积极实践者、先锋创新者。站在千岛湖大桥上,望着桥下碧波荡漾的湖水与远处层叠的青山,蒋有兵指尖划过手机相册里一张泛黄的照片——2006年8月,他坐着客船在千岛湖上颠簸两小时,抵达淳安县界首乡一所乡村学校时,行李上还沾着湖雾的湿气。十九年后的今天,橙黄色的校车正沿着环湖公路穿梭,载着山里的孩子驶向装有乐高室、朗读亭的校园。
这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年来,淳安县乡村教育蜕变的一个缩影。从“一个孩子的读书梦”到“一群人的教育坚守”,从“漏雨校舍”到“生态校园”,从“扫盲式教学”到“梦想式育人”,蒋有兵与他所在的乡村教师团队,用近二十年的实践,书写了“两山”理念如何为乡村教育注入“破茧”的力量。
一句“想读书”,点燃二十载坚守的火种
“校长,我想读书……”2014年,在蒋有兵刚调任浪川乡双源完小担任校长的开学日,脆骨症女孩汪凌莹坐在轮椅上抬头望向蒋有兵的眼神,让这位已在乡村教坛耕耘八年的教师红了眼眶。彼时,淳安县部分村落仍受交通阻隔,像汪凌莹这样因身体原因无法到校的孩子,求学之路难如登天。
“‘两山’理念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对山里的孩子来说,‘读书’才是走出困境,守护绿水青山的底气。”蒋有兵当即召集学校其余11名教师,组建起“淳安县最美爱心送教团队”。每周老师们都会抽出半天时间,背着课本、教具,沿着泥泞的山路步行四公里到汪凌莹家,从拼音识字到算术绘画,不论严寒酷暑,还是寒冬腊月,他们一堂课也没落下。
这支最初以高龄教师为主的队伍,一坚持就是六年。“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这句蒋有兵常挂在嘴边的话,成了两代乡村教师的共同信念。2020年7月,汪凌莹小学毕业时,先后参与送教的人数已从12人扩至25人,年轻教师的身影也越来越多。“看到前辈们踩着泥路也要送教,我才明白乡村教育不是‘将就’,而是‘必须’。”90后教师严敏说,她大学毕业后主动回到淳安,接过了送教的“接力棒”。
从“漏雨校舍”到“生态课堂”,“两山”理念绘就教育新图景
“以前上课,有时候外面下大雨,教室里就会下小雨,孩子们得不断调整座位。”回忆起刚入职时的场景,蒋有兵仍记忆犹新。2006年,他任教的学校只有几幢破旧的砖木楼,四五十个孩子挤在一个大通铺,师生吃饭要靠自己蒸饭带菜。“那时候我常想,要是交通便利点、设施好点,孩子们的未来会不会不一样?”
随着“两山”理念的深入实践,淳安县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动能,基础设施的改善首先惠及教育。2007年千汾公路全线开通,加上2011年6月上江埠大桥正式通车,县域公路织成“一张网”,曾经需要两小时的水路,如今时长缩短了一半以上。而现在蒋有兵所在的枫树岭镇小学,经过全面提升改造,学生宿舍从“大通铺”变成带独立卫生间的六人寝,食堂每天提供营养套餐,塑胶操场旁还建起了阅读室、乐高室。
“现在的课堂不止在教室里。”蒋有兵笑着说,春天他会带学生去下姜村看油菜花,讲解生态农业;秋天带孩子们挖番薯、观稻田,感受自然之美。2019年期间,他还组织学生坐高铁去杭州,参观G20峰会会场,逛科技馆,“以前山里孩子没见过高铁,现在要让他们知道,大山不是阻隔,而是起点。”
教育理念的转变,更让乡村教育焕发新生。“以前是‘扫盲式’教学,现在是‘育人式’陪伴。”蒋有兵说,在枫树岭小学148名学生中,57名是留守儿童,教师们不仅是“老师”,更是“代理父母”。2021年,他班上有个识字慢但爱画画的孩子,蒋有兵没有催促她追赶学业,而是鼓励她“每天认一个字,放心画画”,还在毕业时为她办了“个人画展”。“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我们要做的就是浇水、施肥,等他们开花。”
青年教师“回流”,让乡村教育有了“未来”
“二十年前,乡村学校的老师大多是‘本地人留本地’,队伍老龄化严重;现在不一样了,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来。”蒋有兵的感慨,道出了淳安乡村教育的最大变化。
严敏就是“回流”青年中的一员。“小时候我也是山里娃,是老师帮我看到了山外的世界。”严敏说,她成长的村庄曾交通闭塞,是乡村教师的坚守让她考上大学。如今,看到家乡的学校有了塑胶操场、多媒体教室,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回来。“以前觉得乡村教育‘苦’,现在觉得很‘值’——我们不仅是教书,更是参与乡村的成长。”
据淳安县教育局统计,近五年来,全县新增乡村教师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达100%,其中本地返乡青年占比逐年提升。“‘两山’理念让乡村变美了、变好了,这就是吸引年轻人回来的‘底气’。”县教育局负责人说,如今乡村学校不仅能留住教师,还能吸引优秀人才,“以前是‘没人来’,现在是‘争着来’”。
夕阳西下,千岛湖大桥的剪影映在湖面上。蒋有兵翻着手机里孩子们的笑脸照,轻声说:“二十年前,我一个人来;现在,我们一群人在。”依托“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淳安乡村教育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升级教学条件,转变教育认知,让乡村教育实现了从“简陋凑活”到“优质成长”的跨越,以“坚守与传承”吸引无数青年加入,让乡村教育从“生存式扫盲”走向“发展式追梦”,更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更多山里娃的“梦想绽放”。
(策划统筹 梅雪飞 记者 王玛咪 柳依然 董庆鹏 于可 海报设计 傅嘉旎 实习生 石力)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