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雷军说“陈年去年现场观看小米SU7发布会后深受触动,重新振作,仅4天后便决定将公司迁至杭州,从零开始转型直播电商。当雷军问及“搬去多少人”时,陈年答复“三四个人”,这让雷军意识到,曾有上万人规模的凡客已彻底归零”。
9月25日,雷军年度演讲火的不是SU7的销量突破、澎湃OS的技术突破、AIoT生态的布局升级等等。
当雷军在大屏幕上打出“50来岁正是闯的年纪”。
雷军说”陈年做凡客曾遇到危机,欠了大约十个亿,还钱就还了整整十年,大约2022年才彻底还完”。
雷军说“陈年去年现场观看小米SU7发布会后深受触动,重新振作,仅4天后便决定将公司迁至杭州,从零开始转型直播电商。当雷军问及“搬去多少人”时,陈年答复“三四个人”,这让雷军意识到,曾有上万人规模的凡客已彻底归零”。
雷军说“今年年初,陈年又来找我,很高兴的告诉我。凡客已经做到了抖音男装前三。据说还经常排到第一位,这个我没核实过。然后凡客公司也发达了,听说有好几百号人。陈年,这位我认识了28年的朋友,这一次,我真心佩服。”
镜头中,50多岁的陈年掩面而泣。
屏幕前,50多岁的你自己是不是也心头猛然揪了一下。
于是,陈年又火了,这次不是偶然。
数据显示,演讲全程中,“陈年痛哭”的抖音话题播放量在2小时内突破2亿,远超“小米SU7销量”的8000万——因为完美的成功故事是“展示”,而真实的脆弱是“共鸣”;前者让人仰望,后者让人看见自己。
一、 陈年的哭泣让我们每个人看到了自己
这样的无力感,每个中年男人都有。
这样的无力感,不仅是中年男人有,而且可以说是扩展到整个社会年龄段的。
每个人都会经历低谷、绝望、无助、看不到希望,经济下行放大了这样的无力感,极大地扩大了共鸣基础。
二、陈年的哭泣让我们看到社会中普遍弥漫的躺平焦虑
当裁员潮、创业难、行业收缩成为常态,“永不言败”的励志故事开始显得悬浮。
年轻人不再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线性逻辑,中年人在房贷、职场压力中寻找情绪出口,创业者则在“坚持还是放弃”的纠结中渴望被理解。
此时,陈年的“痛哭”就像一个情绪减压阀——它告诉所有人:失败不可耻,脆弱很正常,你不是一个人在挣扎。
三、陈年的哭泣让我们看到了下行经济「难」的社会集体情绪
今天的「难」 的情绪早已渗透到社会各角落。
小微企业主的难,老板在拉着企业负重前行;餐饮企业难,生意本来就够难了,还要全员交社保;自由职业者的难,文案写手看着每月接单数从稳定 10 单降到 3 单,收入波动像 “过山车”;教培从业者转型,在新行业从 “资深老师” 变回 “新人”;传统制造业工人面对工厂自动化升级,担心自己 “没技术、会被替代”,想学习新技能却没时间、没渠道。
这些 “难”,和陈年的十亿负债、凡客的起落本质相通 —— 都是在时代变化中,个体与企业为了生存、发展所经历的挣扎。而陈年的眼泪之所以能戳中所有人,正因为它让这些散落的 “难” 有了共鸣出口:原来不是只有自己在扛,原来承认难、面对难,本身就是一种勇气。
“陈年痛哭” 的刷屏,本质上是 “「难」的社会集体情绪” 的一次集中爆发。
四、陈年的哭泣让我们看到不确定时代的“失败共情”刚需
过去,市场追捧 “成功者叙事”—— 企业要讲 “高速增长”,创业者要讲 “逆袭神话”。
可现在,“失败共情” 成了更稀缺的需求。人们不再只羡慕 “站在山顶的人”,更会心疼 “从山腰摔下去,又重新往上爬的人”。
这背后是时代心态的转变:当不确定性成为常态,“如何面对失败” 比 “如何复制成功” 更重要。陈年的故事之所以能火,是因为它回答了三个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欠了十亿怎么办?从零开始丢人吗?五十岁还能闯吗?答案藏在他 “十年还债” 的坚持里,藏在 “三四个人重启” 的勇气里,藏在 “五十岁仍敢转型” 的魄力里。
陈年提供了这样的真实。
而真实往往是最打动人的。
五、深层逻辑:商业的本质是“人”的连接,而真实是今天的“桥梁”
看起来“脆弱”突然值钱了。
为什么“脆弱”突然值钱了?
欧赛斯在《2024中国消费者情绪报告》中发现一个关键变化:过去三年,消费者对“商业叙事”的偏好发生了结构性迁移——对“成功神话”的信任度从68%降至32%,而对“真实故事”的接受度从41%升至79%。背后是经济周期与社会情绪的共振:
这不是孤例。东方甄选的爆火,核心不是“农产品直播”,而是董宇辉在镜头前说“我曾经是个农村穷小子”“我也会焦虑到失眠”;张朝阳的物理课能出圈,不是因为物理学本身,而是他坦诚“我年轻时也抑郁过,现在学会了和自己和解”。当“完美人设”的滤镜被打碎,“真实人性”的颗粒感反而成了最硬的传播通货。
对企业和品牌而言,“陈年痛哭现象”撕开了一个重要信号:未来的品牌竞争,不再是“谁更完美”,而是“谁更真实”;不再是“讲神话”,而是“见人心”。
怎么落地?欧赛斯“真实叙事三板斧”可以参考:
第一板斧:从“品牌形象”到“品牌人格”
传统品牌喜欢塑造“高大全”形象:创始人是行业领袖,产品是技术巅峰,价值观是宏大叙事。但消费者现在需要的是“有温度的伙伴”——就像人不会和“完美的神”做朋友,只会和“有缺点但真诚”的人交心。比如某新能源汽车品牌,没有宣传续航和加速,而是让创始人在纪录片里说“第一次试驾时车胎爆了,我们蹲在路边吃泡面讨论解决方案”,反而让用户觉得“这品牌靠谱,因为它和我们一样会遇到问题”。
第二板斧:从“结果展示”到“过程暴露”
过去的传播总喜欢展示“成功的结果”(销量第一、技术突破),但现在“努力的过程”更动人。比如某老字号酱油品牌,没有强调“百年工艺”,而是拍了一组短视频:晒场工人凌晨3点翻晒酱缸,手上全是老茧;质检员为了试味,一天尝30缸酱油,舌头麻到吃不下饭。这些“不完美的过程”,比任何广告语都更能证明“匠心”。
第三板斧:从“情绪说教”到“情绪共振”
“加油”“坚持”“未来会更好”这类说教式口号已经失效了。真正的情绪共振,是“我懂你”。就像陈年没说“创业要坚持”,只说“欠的钱一定要还”——这句话背后是责任感,更是无数创业者“深夜痛哭后第二天继续爬起来”的真实写照。品牌要做的,不是当“人生导师”,而是当“情绪伙伴”:用户焦虑时,你说“我知道很难”;用户迷茫时,你说“我也走过这条路”。
结语:商业的终极战场,是“人心占有率”
雷军的跨年演讲依然是成功的商业传播,但“陈年痛哭”的出圈,本质上是时代给所有品牌提了个醒:当技术、产品、渠道的差距越来越小,“人心占有率”才是终极壁垒。 而占领人心的最短路径,从来不是完美的神话,而是真实的人性——那些带着伤疤的故事、不掩饰的脆弱、接地气的真诚,才是能穿越周期的“品牌货币”。
毕竟,商业的本质是“人”的连接。当一个品牌能让用户说“它懂我”,它就赢了。
来源:欧赛斯品牌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