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呼吁将甲烷控排纳入ESG体系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16:25 1

摘要:将甲烷纳入ESG体系,一方面能推动企业加强排放监测管理,强化信息披露;另一方面能激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引导资金流向甲烷减排领域,最终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将甲烷纳入ESG体系,一方面能推动企业加强排放监测管理,强化信息披露;另一方面能激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引导资金流向甲烷减排领域,最终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在《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之际,9月24日,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

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约占1/4,其控排成效直接影响《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环境、社会与治理(ESG)体系已成为投资者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参考工具。通过规范信息披露、强化数据核算和引导绿色投融资,ESG机制正为甲烷控排赋予新动能。

“甲烷减排将从气候政策的边缘议题转为重点议题。”在日前由厦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联合主办的“甲烷控排与ESG创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合分析,在温室气体减排进程中,ESG理念可发挥不可替代的系统性支撑作用。

甲烷控排已取得显著成效

能源活动是甲烷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主要包括煤炭开采、油气系统泄漏、燃料燃烧泄漏三类。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5年全球甲烷追踪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化石燃料产业甲烷排放量超1.2亿吨。据2024年底我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在2021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甲烷所占比重为13.1%,总量为6064.5万吨,其中能源活动排放2816.5万吨,占46.4%。

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近年来我国采取多项措施大力控制甲烷排放。

2023年11月,生态环境部等11部门发布《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明确今后5—10年我国甲烷控排目标和重点任务,我国甲烷控排有了顶层设计;今年1月3日,生态环境部联合有关部门发布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利用CCER项目方法学,为支持甲烷控排打下坚实基础;4月1日,修订后的《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GB 21522—2024代替GB 21522—2008)》开始实施,将禁止排放的煤矿瓦斯体积浓度限值由30%降至8%。同时,各地积极出台具有本地特色的甲烷控排方案。而在油气领域,早在2021年5月,中国油气企业甲烷控排联盟就已成立。

积极行动已取得初步成效。以煤矿瓦斯为例,根据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煤炭信息研究院)公布的数据,2024年,我国煤矿瓦斯抽采量为135亿立方米,利用量超60亿立方米,利用率达44.4%。目前,我国已建成20余个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氧化利用项目,实现甲烷减排和能源利用双重效益。

ESG可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尽管我国甲烷控排已取得明显成效并展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但在不少业内专家看来,当前甲烷减排动力及工具尚有不足,仅依赖行业自身变革无法实现快速减排,需要跨学科、跨行业、创新理论及工具支持甲烷减排。

在此背景下,ESG进入业内视野。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指出,ESG不仅是企业评价标准,更是引导政策、资金及企业行动向绿色转型方向聚合的关键机制。通过ESG可推动披露与核算规则统一,进一步提升信息透明度。将甲烷纳入ESG体系,一方面能推动企业加强排放监测管理,强化信息披露;另一方面能激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引导资金流向甲烷减排领域,最终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刘合进一步强调,作为衡量企业可持续性的核心指标,ESG既能评估企业长期价值,又能重塑运营逻辑,其理念更可为甲烷等强效温室气体控排提供系统解决方案。ESG已得到全球企业、投资者及监管机构的广泛关注,可全方位赋能甲烷控排工作。

ESG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高级形态和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高阶范式,更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企业ESG实践水平稳步提升。据中证指数数据,截至今年9月,2521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2024年度ESG相关报告,披露率较上年增加4.96%。其中,央企和国企ESG相关报告披露率分别为96%和69%,较上一年度分别增加1%和8%。

“虽然当前ESG理念在赋能甲烷控排方面还处于探索期,但二者结合潜力巨大。借鉴ESG领域的成熟经验,可为甲烷控排提供坚实的框架支撑。”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张博强调。

数据支撑仍是基础

不过,现行的ESG框架在甲烷排放监测、报告与核证等方面还存在系统性缺失。能否尽快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关系着将甲烷控排全面纳入ESG体系的可行性,也关系着甲烷控排效果。

对此,清华大学特聘教授、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助理鲁玺介绍,地面走航是一种有效监测方式,可识别传统清单忽略的矿区生物源排放及甲烷活动排放,弥补排放源识别短板。但要完全解决甲烷整体监控问题,还需加快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甲烷监控系统,整合多维度监测,实现全方位覆盖。同时,应借助大模型开展甲烷实时溯源,构建不同分辨率、时间尺度的排放体系,为精准管控提供支持。

“要加快建设以数据为核心的甲烷数据平台,为决策与ESG评估提供数据支撑。”刘合呼吁。

在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原一级巡视员、原副司长孙桢看来,甲烷控排“数据先行”与尽早开展行动并不矛盾。“碳市场的实践经验表明,‘干中学’是提高数据质量的有效途径。在相关政策明确后,企业会主动加强自身数据能力建设。”

优化ESG体系也是重要途径。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政策研究所所长董战峰建议,一方面要构建本土化ESG体系,充分发挥ESG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全方位、立体化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要依托ESG,推动部门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凝聚全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共识;此外,还要加快完善ESG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建立全面、客观、可量化的评价体系,做好投资领域ESG应用,并加强对评级机构的评价。

文丨本报记者 别凡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cnenergy)

编辑丨闫志强

来源:中国能源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