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黔贵山川,寻回抗战精神血脉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16:18 1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贵州作为重庆的天然屏障和战略纵深,是至关重要的抗战大后方。湘黔、滇黔、川黔、黔桂四大公路干线在此交汇,从而使其成为转运国际援华物资的生命线,为抗战胜利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后勤保障。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年光阴流转,但历史的回响依然清晰。先辈以热血铸就民族丰碑,历史以光辉照亮未来前程。

抗日战争时期,贵州作为重庆的天然屏障和战略纵深,是至关重要的抗战大后方。湘黔、滇黔、川黔、黔桂四大公路干线在此交汇,从而使其成为转运国际援华物资的生命线,为抗战胜利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后勤保障。

9月18日,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携手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推出“寻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直播贵州站活动,带领网友走进黔西南州晴隆县“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黔南州独山县深河桥抗战遗址等地,在追寻历史足迹的过程中感受法治力量。

走进“二十四道拐”:抗战生命线上的法治坚守

直播首站来到被誉为“中国抗战生命线”的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这段全长4公里的盘山公路以24个“S”形急弯闻名,从山脚至山顶直线距离仅350米,垂直高差达250米,坡度约60度,是抗战时期公路工程的奇迹。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

二十四道拐展览馆讲解员刘敏艳详细介绍了这条战略通道的修建历程:始建于1927年,续建于1935年,1936年竣工通车。在自然条件险恶、缺乏重型机械的条件下,筑路工人依靠人挑马驮、一锤一钎,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对公路的拓宽加固改造。抗战时期,二十四道拐成为连接“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中印公路”三条国际运输通道的咽喉要道,每月承担约1.5万吨战略物资的运输任务,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讲解员介绍“二十四道拐”的修建历程。

2002年,研究二战史的学者戈叔亚通过考证确认,闻名世界的“史迪威公路二十四拐”就在贵州省晴隆县。这一发现让二十四道拐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并于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于2005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既是抗战史上的工程奇迹,也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生动象征。在保护这类珍贵遗址的实践中,法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守护作用。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

“这里的每一道拐都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坚韧。如今,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既面临着风雨侵蚀等自然损害,也承受着旅游开发带来的人为破坏风险。”贵州省普安县人民法院一级法官李畅君说道。为守护好“二十四道拐”,法院多措并举:完善审判机制,严厉打击文物犯罪;构建协同保护机制,联合多部门挂牌成立司法保护基地;持续开展普法宣传,以多样化的形式增强公众保护意识。这些举措不仅强化了抗战遗址的法治保障,也对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弘扬革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深河桥遗址:北有卢沟桥,南有深河桥

直播第二站来到了被称为“日军侵华终点站”的独山深河桥抗战遗址。1944年12月,中国军队在这里成功阻击日军北上步伐,与卢沟桥南北呼应,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抗战史诗。

独山深河桥抗战遗址陈列馆。

独山深河桥抗战遗址陈列馆讲解员何立武动情地讲述:“这座桥经历了三毁四建,1944年12月,在美军军官格里森的指挥下,中国军队毅然炸毁桥梁,阻断了日军的进攻路线。”

深河桥抗战遗址。

独山县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事审判庭庭长石雯向网友介绍:“如今深河桥仍作为交通设施使用,我们既要保护文物,也要保障民生。同时公众保护意识淡薄,存在人为随意破坏而不自知的现象。此外,自然老化、风雨侵蚀等问题也不容忽视。”法院通过发挥审判职能,打击损毁文物的犯罪行为;强化执行力度,确保保护措施落到实处;延伸司法职能,参与社会治理和普法宣传。

独山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韦亚军在直播中表示,文旅局始终严格落实抗战遗迹保护政策,扎实推进抗战遗址保护工作。通过系统整理馆藏文物、深入挖掘红色故事,持续丰富遗址文化内涵;同时创新开发现场教学课程,创作系列文艺作品,打造特色研学路线,推动红色资源的活态传承。诚挚邀请各位网友来黔南独山感受这片红色山水的独特魅力。

亲历者口述:历史不容忘却

九十岁高龄的覃瑞科老人亲临直播现场。这位曾亲历独山抗战、后又奔赴抗美援朝战场的老兵,深情回忆起那段烽火岁月。“当年日军进犯独山时,我才十岁。”覃爷爷语气凝重地说,“当时日军下乡来捉鸡,烧杀掳抢,玷污妇女,这些事还不少……”这段珍贵的口述历史,为年轻一代理解抗战的残酷性提供了真实的教材。

青少年参与:红色基因代代传

在独山深河桥抗战遗址陈列馆前,独山县第二小学的学生们展示了他们创作的抗战主题画作。他们指着自己的画作解释:“我画深河桥,是想把英雄的故事画下来,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忘记他们。谢谢先烈爷爷们保护了我们的国家!”在互动环节,学生们踊跃回答关于遗址保护的问题,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担当。这类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深刻理解了“抗战精神”的内涵,比课堂教育更加生动有效。

小学生讲述抗战主题画作的创作思路。

全省联动:构建文物司法保护体系

在直播访谈环节,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副庭长苟泰强系统介绍了全省文化遗址司法保护工作。他指出,贵州法院近年来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省法院出台专门意见,黎平县法院审理了全国首例传统村落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在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方面,遵义法院出台加强红色资源司法保护意见;在自然与文化遗产一体保护方面,通过“梵净山金顶摩崖刻字案”等典型案例引导社会公众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对于下一步工作,苟泰强表示将重点推进预防性司法保护、加强系统保护、做好文化传承三方面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布依垚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利高度肯定贵州法院在文物司法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认为法院通过打击犯罪、公正裁判和规范执法监督,有力守护了历史文化遗产。为进一步提升保护水平,她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与联合执法;二是增强普法宣传,通过案例宣传、社区学校普法、庭审观摩等方式提升公众意识;三是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培养专业法官并引入专家参与,提高审判的专业性与科学性。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会长、省律师协会监事长、贵达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山从专业角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他提出四项建议:一是强化预防性司法保护,构建“司法保护令+技术监测”风险防控体系;二是深化跨部门协同治理,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完善行刑衔接机制;三是创新技术应用,运用大数据分析提升保护精准度;四是加强法治宣传,打造“司法+文旅”融合品牌,通过开放日、法治课堂等形式提升公众保护意识,共同守护中华民族精神文脉。

法治护航:让抗战精神永放光芒

整场直播通过历史回顾、现场讲解、司法解读、互动体验等多维度展示,让观众深刻感受到贵州在抗战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法治在保护历史遗产中的关键作用。从“二十四道拐”的运输奇迹到深河桥的军事胜利,从当年的烽火岁月到如今的法治守护,这段历史始终激励我们铭记初心、勇毅前行。通过持续健全文物司法保护机制,在法治的保障下传承抗战精神,让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永续流传,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来源:贵州高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