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项案例获奖:深圳教师团队闪耀第八届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16:18 1

摘要:第八届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作为“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的活动之一,于今年8月在北京圆满落幕。大赛由北京师范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主办。

第八届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作为“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的活动之一,于今年8月在北京圆满落幕。大赛由北京师范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主办。

本届以“人工智能与教育、元宇宙与教育、农村教育、全纳教育、教育神经科学、人工智能与工程”为主题,共收到来自全球的400余份优秀教学案例。中小学赛道106项案例获奖中,深圳参赛队伍表现突出,斩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8项!

一等奖案例

深圳市坪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深圳市坪山区未来学校及深圳实验高中园合作的案例《戏精诞生记——人工智能在沉浸式配音朗读中的运用》,针对学生朗读情感表达匮乏、沉浸体验不足的痛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创新性地推出“课文配音演员”模式及配套的“戏精朗读”AI教学软件。案例融合文生图、语音识别与合成、AI大模型等技术,构建个性化的“学伴私教”指导体系,通过文本情感分析、角色形象创作、配音实践及文生动画四个核心环节,助力学生创作专属配音作品,实现了数智化教学赋能。案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显著提升了他们在文本分析、表达与朗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为语文朗读教学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实践范本。

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西丽湖学校、深圳市光明区长圳学校及汕尾市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合作的案例《融合·启航: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入学适应课程实践探索》,聚焦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的入学适应挑战,围绕“兴趣培养,习惯养成,能力提升,科学衔接”的核心理念,构建了涵盖心理适应、言语沟通、学习准备和感统协调四大主题的课程体系。案例有效支持孤独症儿童实现由幼儿园向小学的平稳过渡,帮助他们在普通学校“留得住、学得好”,达到和谐优质的随班就读状态。

二等奖案例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小学(光明)的案例《〈菜宝奇遇记〉——小学低段智能全感探索实践》,针对传统单向讲解教学模式导致儿童认知浅显的问题,以“策展”为驱动任务,通过“需求调研—策展设计—实践验证—跨龄实践—迭代升级”五大环节,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多维度学习支架。案例引导学生将蔬菜认知融入跨学科项目,体验从“认知解码”到“创意策展”的智能多感官学习探究过程,有效提升了学生从问题表征到创新解决的系统性实践能力,助力学生达成数智时代的“见万物-联万理-创万象”的素养转变。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小学(光明)的案例《深度求索学习范式下Al赋能小学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的新路径探索——以“我为校园送餐机器人设计路线”为例》,以“我为校园送餐机器人设计路线”为真实情景,着力解决传统项目式学习中思维显性化不足、迁移能力难验证及个性化评价滞后等问题。案例基于“深度求索学习”理论,设计了“合作初探—对比分析—迁移创新”三阶教学模式,通过AI工具“路线设计师”及“人机思维对比”框架,引导学生批判性分析AI方案。实践表明,超过90%的学生能够辩证看待AI技术的局限性,课堂上批判性提问频率显著提升,形成了“试错—规则重构”的系统思维方式,有效避免技术盲从,促进了高阶思维与核心素养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深圳龙华学校教育集团、深圳市龙华区福城实验学校及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二附属学校合作的案例《AIGC指导下的初中地理项目化教学实践——以设计智能化火山防灾程序项目为例》,针对初中地理火山教学中观察难、机制抽象及与AI技术融合不足等问题,以印尼松宾火山为真实场景,构建“环境支撑—项目准备—任务设计—目标导向”框架。案例依托AI工具,引导学生通过探索火山结构、模拟喷发过程、分析火山影响等环节,开发AI火山预警程序,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深化了其综合思维。其模式可迁移至地震、洪涝等灾害教学项目,为AI赋能地理教学提供了可行路径。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小学(光明)的案例《人机协同探诗韵:小学七绝创作的“四维智能诗教”生态构建》,聚焦诗歌教学存在学生习作直白、诗意领悟困难及教师重技巧轻审美等问题,构建了“四维智能诗教”模式。案例依托自主研发的“诗词小能手”智能体等工具,通过“生趣-情境激活”“生思-人机协同”“生美-跨科创美”“生韵-文化浸润”等环节,实现教学全过程的师生、人机双向互动。实践表明,学生平均每堂课借助智能体修改诗歌3~5次,80%的学生基本掌握平仄规则,90%具备多维度诗歌分析与鉴赏能力,写作能力显著提升,有效促进了传统文化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为AI融入诗歌教学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小学的案例《天人和鸣·素养共生:“元梦工坊MetaHarmony”跨学科主题课程体系设计》,针对传统分科教学与浅表化的跨学科学习难以落实核心素养的问题,依托中医药哲学智慧,创造性构建了“三领域六主题四探究”素养进阶育人框架。案例将中医药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共生逻辑)”“形神共养(解析人与自我的身心统一)”“大医精诚(诠释人与社会的伦理责任)”的理念与核心素养“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维度契合,并借助元宇宙技术搭建沉浸式学习场景,引导学生在文化浸润与技术实践中发展核心素养、建立文化认同与创新自信,同时助力教师转型为跨学科课程的设计者与引领者。

深圳市坪山区未来学校的案例《人工智能赋能下的跨学科手办模型设计与制作》,致力于突破传统手办设计中绘画、建模及技术工具的门槛限制。案例以“大圣”“山海经”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将AI技术融入手办制作全过程,构建跨学科融合的创新教学路径。案例设计了“文化提取与设计—AI优化与调整—3D AI建模—纹样与涂装—策展与传播”五大核心板块,并建立了三级进阶式技术融合体系,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通过实践,学生实现了从“技术操作者”到“文化创作者”的角色转变,有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深圳市龙华区松和小学的案例《知识建构视角下人机协同促进儿童科学能力发展的实践探索——以科学写作〈地球科学〉为例》,聚焦小学科学课堂“重实验轻表达”的痛点,尝试破解“思维—表达—反馈”的缺口。案例在本校开展为期八课时的《地球科学》教学实践,融合Knowledge Forum与KIMI,构建学生、AI与教师协同参与的三元互动模式。学生在AI支持下共建“现象、问题、解释、证据、结论”的科学叙事结构,完成从问题生成、因果解释、结构建构到证据验证与科学故事创作的完整过程。实践表明,学生的科学表达质量与学习参与度显著提升,科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案例初步构建了具备迁移价值的生成式AI赋能教学范式,为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可推广的创新路径。

深圳市前海创新教育集团前湾学校的案例《AI赋能元宇宙数字场馆融入科学课堂的实践探索》,针对科学教学中资源碎片化、教学设计重构难与学习反馈薄弱等现实挑战,以设计思维方法论为基础,融合具身认知、建构主义与场景学习理论,构建了“技术—方法—应用—目标”四层实践架构。案例中,AI扮演了教学助理、学习伙伴和评价工具等多重角色,通过资源匹配、任务生成与反馈指导,借助沉浸式、任务驱动的数字场馆深度学习环节,贯通科学教学全流程,有效破解了“数字场馆资源可得而不可教”的难题,推动课堂从场馆资源展示向探究任务驱动、从教师主导向人机协同深层变革,为强化科学教育提供了新路径。

人大附中深圳学校的案例《面向高中生的AI+工程课程体系的探索实践:以深圳市共享单车区域划分与调度策略研究为例》,以人工智能与工程教育为主题,聚焦城市共享单车调度难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案例秉持“以智助学、以智助教”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运用K-Means聚类算法进行区域划分,借助马尔可夫链预测单车流动规律,融合数学、地理与计算机学科知识,并借助AI工具完成从问题发现、模型建立到求解验证的全过程。案例有效提升了学生建模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数据思维、技术创新意识及跨学科整合能力,为高中阶段AI与工程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三等奖案例

深圳市宝安区宝民小学的案例《〈西游记〉——基于数字化工具的音乐影视项目式学习》,创新运用“三阶六式”教学模式,通过任务驱动、定义期望、情境学习、分享输出、诊断期望与评价反思六个环节,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音乐影视融合教学。案例在第二阶段以“探寻86版《西游记》影视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及作用”为驱动问题,指导学生通过分工协作、资源整合及创意表达的形式,深入探索影视艺术的表现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影视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和联系,理解影视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互动关系,将影视的创作理念融入其他相关学科学习的方法,从而拓展影视的边界,丰富影视的内涵与外延。

深圳市坪山区树人实验学校的案例《AI赋能小学编程教学:促进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实践探索》,针对小学生编程学习中创意丰富但技术实现能力不足的问题,创新采用“人类设计+AI执行”协同教学模式,构建基于RSTCC提示词工程的AI辅助编程教学框架。案例依托自然语言处理与大语言模型技术,建立“AI协作者”支持机制,通过结构化提示词设计、代码生成调试、创意功能拓展及人机协同开发等环节,指导学生完成个性化HTML游戏创作,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兴趣,显著深化了技术伦理意识,提升了计算思维、工程设计能力,为小学编程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与AI融合应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深圳龙华学校教育集团的案例《AI赋能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植”此青绿,探寻校园美化密码》,针对初中数学知识应用脱节、个体差异及技术赋能浅表化等痛点,以“优化校园环境满足多元育人需求”为驱动任务,构建了“技术支撑、学科融合、全员参与”的跨学科实践模型。案例围绕七年级数学“整式及其加减”单元知识,融合生物、地理、美术等学科内容,依托校园绿化改进项目,借助AI工具开展“发现问题—调研规划—方案设计—实施评价”四个教学环节,通过设置差异化任务与多元角色,推动教学从“群体标准化”向“个体适切性”转型,有效提升了学生逻辑推理、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能运用整式建模解决绿化问题,形成可持续教育生态。

深圳市坪山区锦龙小学的案例《智能技术赋能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实践——以〈AI中的诗词世界:元日〉为例》,通过语文、信息科技、美术等多学科骨干教师协同授课,设计了“读—品—绘—创”进阶式诗词教学环节,系统融入AI技术,实现“助学、助教、助评、助研”四维赋能,增强了学生对传统诗词文化的热爱,培养了其运用现代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为技术赋能人文教学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东北师范大学深圳坪山实验学校的案例《人机协同,代码共生——AI时代HTML教学的真实性破壁实践》,针对AI生成代码的“失真性”与编程学习“抽象性”之间的教学矛盾,以“真实性学习”为理念,创新提出“人机双轨协作”教学模式。案例以“给学校写一封HTML情书”为真实情境,学生通过“AI生成—人类解码—协同迭代”等环节,体验了“人类主导设计、AI辅助实现”的高效协作流程,并生成兼具个性、情感与技术质量的校园主题网站。案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代码理解与表达能力,实现了技术赋能与人文表达相融合的教育目标。

深圳市坪山区日新小学的案例《“AI赋能整本书阅读”智能体的开发和运用——以〈宝葫芦的秘密为例〉》,针对传统阅读进度监控不足、思考质量难评估、成果转化不清晰等问题,依托“日新AI学伴”智能体,通过“检测与激活(预读+精读后)—创造与交互(思辨前期)—思辨与升华(辩论环节)”等环节,构建“阅读+X”立体课程生态。案例有效激发了学生沉浸式阅读的兴趣,为“AI+整本书阅读”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范式与课程实践样板。

深圳市龙华区华南实验学校的案例《基于STEAM教育的音乐交互产品设计》,针对初中生在音乐学习中存在理论认知障碍和编曲实践转化难题,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借鉴美术“积木式拼合”的交互逻辑,开发音乐编曲教具。它把抽象的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转化为类似美术“色块模块”的具象组件,学生通过自选基础曲目作为“创作底色”,像拼美术作品般排列、替换“音乐模块”,在实践中直观理解音乐规律,最终完成个性化音乐创作。案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音乐感知与创新能力,实现了课堂学习与课外创作的有效衔接,这份“美术魔法”搭建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提升学生音乐感知与创新力,展现了STEAM教育在艺术领域的应用价值。

深圳市坪山区坪山第二小学的案例《科技赋能教育:基于跨学科整合的智能植物园项目》,以“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聚焦深圳夏季高温导致中草药易缺水的问题,开展“童耕农场——中草药种植”项目。案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建档—设计搭建—测试改进—总结汇报”四个环节,在AI智能体辅助和教师“脚手架”式指导下,合作完成数据记录、方案设计及智能灌溉系统搭建,成功构建了适配本地气候的智能植物园系统,有效解决了校园植物养护难题,丰富了“悦纳课程”体系,推动了科技与多学科的深度融合。

获奖案例展示了深圳在融合人工智能与跨学科教学方面的创新成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创新能力,更凝练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经验”。

未来,深圳将继续推进未来教育基地学校建设,深化未来教育实践,为教育改革创新贡献更多的深圳智慧与深圳力量。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