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佑启:做好“外”字大文章 答好教育强国建设时代命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15:28 1

摘要:其中,石佑启在题为《做好“外”字大文章 答好教育强国建设时代命题》的文章中谈到,外语外贸类高校要主动超前布局,在构建高质量学科集群上实现新突破;有效应对变局,在培养高素质涉外人才上践行新担当;奋力开创新局,在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上贡献新力量。

教育强国建设,

高等教育如何发挥龙头作用?

《高教探索》2025年第3期笔谈

做好“外”字大文章

答好教育强国建设时代命题——石佑启

摘要

围绕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如何发挥龙头作用,《高教探索》编辑部组织了一组笔谈。

其中,石佑启在题为《做好“外”字大文章 答好教育强国建设时代命题》的文章中谈到,外语外贸类高校要主动超前布局,在构建高质量学科集群上实现新突破;有效应对变局,在培养高素质涉外人才上践行新担当;奋力开创新局,在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上贡献新力量。

作者简介

石佑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

正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教育强国,高校何为?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回答好的重大命题和核心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党和国家事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外语外贸类高校作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主力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先锋队”,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自觉担当构建高质量学科集群的推动者,培养高素质涉外人才的引领者,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贡献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外贸类高校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主动超前布局,在构建高质量学科集群上实现新突破

加强学科建设是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纲要》提出的“推动学科融合发展”战略,为新时代学科专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大机遇。以人文社科类为主的高校必须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将学科建设与知识创新紧密结合,构建驱动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的高质量学科体系。

立足学科本体创新,夯实核心竞争力。要深化学科理论研究,发挥传统优势,主动对接科技前沿,围绕知识创新瓶颈开展交叉研究,形成解决国家发展难题的创新知识体系。以外语外贸类高校为例,其多学科与多语种赋能的独特优势,可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人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为技术创新源源不断地注入人文活力。通过强化语种优势,围绕“高水平对外开放”主线,加强区域国别学、全球治理、涉外法治、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语言与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建设,落实国家“一流学科培优行动”重大举措,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紧扣国家战略导向,培育新兴增长点。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数字技术革命等挑战,单一学科已难以应对复杂问题。我们需要通过系统性变革,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以“合”“融”“通”为特征的学科组织新形态,打造多层次联动的学科集群。通过建立动态调整与资源统筹机制,实施差异化经费投入模式,确保资源向关键急需学科和最具发展潜力学科倾斜,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完善学科组织机制,激发内生驱动力。学科建设需从“物理叠加”转向“化学反应”。建立“学科优先、质量优先、贡献优先、特色优先”的导向,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院、实行教师双聘制、优化成果认定机制,以破解资源分散、评价僵化等难题。完善交叉学科的人力资源配置、考核评估等制度,推动学科会聚与融合产出标志性成果。

二是有效应对变局,在培养高素质涉外人才上践行新担当

建设教育强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正确处理好人才培养中的“理论”与“实践”、“专业”与“课程”、“教材”与“教学”等关系,着力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

要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核心点。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立足“三全育人”,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加强“五育融合”体系建设,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培育,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过硬本领、创新能力、担当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要牢牢抓住交叉融合这个立足点。以“新文科”建设为抓手,推动更充分的文文交叉、文理融通、文工结合,增强人才培养体系的时代引领性、特色创新性和社会适应性。外语外贸类高校应不断优化外语专业与非外语专业深度融合、双向赋能的培养模式,立足语种优势构建“专业筑基-语言赋能-数智驱动-实践强链”育人体系,系统培养拔尖外语、区域国别、国际组织、涉外法治等战略性涉外人才。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依托涉外律师、国际仲裁、出口管制等研究生培养项目,探索形成高层次涉外人才培养的有效举措,增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匹配度和贡献度。

要牢牢抓住改革创新这个突破点。推进配套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培养活力。以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分层分类支持创新实践,形成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良性互动。在课程设计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创新“外语+专业”“专业+专业”等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人工智能+X”教育新形态,推动文科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塑造”跃升。

三是奋力开创新局,在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上贡献新力量

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的关键路径。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需继续走好开放发展之路,在开放交流、合作共享中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增强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能力,不断提高参与全球治理的水平。外语外贸类高校在深化教育国际化方面具有天然的语种赋能、学科交叉、合作交流等优势,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开放之路方面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

坚持理念引领,提升教育开放水平。积极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话语体系构建,推动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教育合作机制。将全球文明倡议融入国际教育合作的顶层设计中,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化交流品牌、深化人文交流对话,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国际合作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坚持平台筑基,织密国际合作网络。打造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国际化办学体系,系统推进国际化高端合作平台构建计划、国际化科研及社会服务提速计划、国际化影响提升计划、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计划、国际化师资队伍优化计划,全力构建优质的全球合作网络,大力推动与世界知名高校和文化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文章,探索学分互认、师资共享、跨境实验室共建等制度性突破,强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全链条协同,搭建“亚洲校园”“湾区校园”“欧亚校园”等类型的多地学习项目平台,满足学生在地国际化和教育国际化的不同需求。

坚持人才为本,强化全球治理人才支撑。构建“语言能力—专业素养—全球胜任力”的育人体系,建立“高校+行业”“高校+高校”等联合培养机制,开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世界名校学生访学项目、高水平暑期研学项目等多层次项目。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通过组建国际治理创新学院,新增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专业,开设“国际组织及外交外事精英训练营”等途径,持续提升学生全球治理实践能力,为国家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自1965年建校至今已走过60年发展历程,形成了鲜明的国际化办学特色。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外语院校大有可为”的殷殷嘱托,不断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责任感、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感,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谱写奋进新篇章,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广外力量!

*有什么想说的,快来给小媒君留言*

来源:广东教育传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