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奥运会是全球城市争抢的“金字招牌”。为了赢得主办权,各国使出浑身解数,翻历史、晒规划、砸重金拉票,场面堪比国际外交大戏。北京申奥成功时万人空巷,伦敦与巴黎竞逐激烈到最后一刻,那些年,奥运申办是真正的“顶流赛事”。
曾经,奥运会是全球城市争抢的“金字招牌”。为了赢得主办权,各国使出浑身解数,翻历史、晒规划、砸重金拉票,场面堪比国际外交大戏。北京申奥成功时万人空巷,伦敦与巴黎竞逐激烈到最后一刻,那些年,奥运申办是真正的“顶流赛事”。
可如今,画风悄然变了。
2024年夏季奥运会的申办过程,冷清得令人唏嘘。最初有五个候选城市:德国汉堡、意大利罗马、匈牙利布达佩斯、美国洛杉矶和法国巴黎。但没过多久,汉堡、罗马、布达佩斯相继退出,最终只剩下巴黎和洛杉矶“被动中标”——国际奥委会甚至不得不提前敲定两届主办城市(2024年巴黎、2028年洛杉矶),以避免“无人接盘”的尴尬。
更引人注目的是,曾经被视为奥运热门候选的中国城市——上海、成都、广州,这一次集体“缺席”。不是办不起,而是“懒得陪玩了”。
这背后,藏着的不仅是城市的选择,更是时代情绪的转变。
一、不是不想办,而是“性价比”太低
过去,举办奥运会意味着向世界展示国家实力的绝佳机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次国家形象的全面亮相。那时,我们需要用一场盛大的开幕式告诉世界:中国,能行。
但今天,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早已不需要靠一场开幕式来证明。空间站遨游太空,新能源汽车畅销全球,进博会、服贸会年年成功举办……我们有了更多元、更可持续的“展示窗口”。
与此同时,办奥运的代价却越来越清晰:东京奥运会亏损超千亿元人民币,里约奥运后场馆荒废成废墟,雅典奥运更让国家财政雪上加霜。这些前车之鉴,让城市在面对“几百亿换几年热闹”的账本时,不得不三思。
上海忙着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成都打造“世界赛事名城”的同时更注重民生投入,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精打细算地推进城市更新。它们不缺实力,缺的是“为奥运而办”的动力。
说白了,不是办不起,是算完账后发现:不值。
二、国际奥委会的“高不成低不就”
尴尬的不只是申办城市,更是国际奥委会本身。
一方面,它对主办城市要求极高:必须有世界级的基建、全球曝光度、强大的商业运营能力,还得无条件配合奥委会的各项“特殊需求”。可另一方面,它却牢牢把控着转播权、顶级赞助的收益,东道主忙前忙后,最后可能只换来一个“露脸”的机会。
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
有实力的城市觉得“划不来”,不愿当“冤大头”;
有热情但实力稍弱的城市,又入不了奥委会的“法眼”,被私下吐槽“曝光度不够”“商业价值低”。
结果就是:高不成,低不就,申办名单越来越薄。
更讽刺的是,奥委会一边抱怨“没人来”,一边却不肯降低门槛,也不愿在利益分配上做出让步。这种“我说了算”的姿态,在过去或许行得通,但在今天这个更加理性、更加注重投入产出比的时代,显然已难以为继。
三、从“抢破头”到“冷处理”:是退缩,更是成熟
十年前,奥运申办是“神仙打架”;十年后,却是“冷清收场”。这种落差,表面看是奥运魅力下降,实则反映的是全球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
今天的城市,不再为“面子”买单,而是为“里子”算账。与其花巨资建一座赛后闲置的主体育场,不如多修几所学校、建几个社区医院、扶持一批科技企业。这些投入或许不会上新闻头条,但能真正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
中国城市的“缺席”,不是消极退缩,而是一种清醒的成熟。我们不再需要用一场盛会来证明自己,而是更愿意把资源投入到可持续、可衡量、可惠及大众的领域。
这种转变,值得尊重。
四、奥运会的未来:如何重拾吸引力?
奥运不该走向没落。它承载着人类对和平、团结、超越自我的共同理想。但要让它重新焕发生命力,国际奥委会必须做出改变:
1.
降低申办门槛,鼓励更多中等城市参与,甚至可考虑“联合办赛”“轮办制”;
2.
优化利益分配,让东道主在转播、赞助等方面获得更公平的回报;
3.
控制成本与规模,推动“绿色奥运”“简约奥运”,避免“为大而大”的铺张;
4.
增强与城市的共生关系,让奥运遗产真正融入城市发展,而不是留下一堆“白象工程”。
奥运需要城市,城市也需要被尊重
奥运会曾是全球最耀眼的舞台,但舞台再光鲜,也不能只让承办者独自承担灯光电费。
当城市开始理性思考“为什么要办奥运”时,国际奥委会也该反问自己:“我们能为城市带来什么?”
上海、成都、广州的缺席,不是中国对奥运的告别,而是一次对规则的无声审视。真正的体育精神,不只是赛场上的拼搏,更是制度设计中的公平与尊重。
未来,我们依然期待奥运的激情与荣光。但在此之前,或许需要一场“改革”,让这个百年盛会,重新找回与时代共舞的节奏。
毕竟,一个值得举办的奥运会,不该让城市望而却步。
来源:萌萌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