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五点,我踩着老家后山的青石板路往上走,裤脚沾了露水压弯的草屑,鼻尖全是松针的清苦——直到听见山坳里传来“叮咚”一声,那汪藏在灌木丛后的溪水,突然就把我这些年的“绷着”,全泡软了。
清晨五点,我踩着老家后山的青石板路往上走,裤脚沾了露水压弯的草屑,鼻尖全是松针的清苦——直到听见山坳里传来“叮咚”一声,那汪藏在灌木丛后的溪水,突然就把我这些年的“绷着”,全泡软了。
二十年前我也爬过这座山,那会跟着邻居家的小宇跑,他边跑边回头喊“你个胆小鬼,连我都追不上”,我攥着被荆棘划破的手心,眼泪砸在青石板上,满脑子都是“他们会不会笑我”。
那天我拼了命追上他,却在山顶吐得昏天黑地,小宇举着从家里偷拿的橘子说“你看,我就说你不行吧”,我把橘子塞进嘴里,酸得皱眉头,却不敢说“我其实不想跑这么快”。
现在倒好,我蹲在溪水边,看阳光透过树叶漏在水面,像撒了把碎银子,居然连脚步都慢了下来。溪水不急着流下山,它绕着一块圆石头转了个弯,又钻进了旁边的野菊花丛,把花瓣沾得湿漉漉的,像刚哭过的孩子,却笑得比谁都甜。
我突然想起上周公司开会,我熬了三晚做的方案,被同事小声说“太保守了,不像年轻人的样子”;
昨天刷朋友圈,看到以前的同学晒新车,我盯着自己的旧电动车钥匙,居然有点慌——直到此刻,我摸了摸溪水的温度,凉丝丝的,却带着股子韧劲儿,它没想着要流成江河,只是顺着自己的纹路,往低的地方走,往有草的地方走,往能滋养自己的地方走。
上个月看《中国青年报》做的“当代年轻人焦虑来源”调查,37%的人说“最怕别人说‘你怎么和我们不一样’”;刷抖音时刷到一个博主,放弃大厂工作去卖手作面包,评论里有人说“你这是浪费学历”,她举着刚烤好的法棍对着镜头笑:“我早上烤面包时,能闻到阳光的味道,这比KPI重要。”
还有我妈,前几天翻出我高中的日记,指着里面“我一定要考全班第一,不然他们会看不起我”的话,叹着气说:“傻丫头,那会我就想,你要是能每天多睡半小时,比考第一强。”
原来我们都曾把“别人的眼光”当成了绳子,绑住自己的脚,以为这样就能跟上“大家的节奏”。就像我以前穿高跟鞋爬楼梯,明明脚疼得要命,却怕别人说“你怎么这么土”;明明喜欢吃辣,却在同事聚餐时说“我吃不了太辣”,就怕别人说“你怎么这么能吃”。
直到那天蹲在溪水边,看一只小螃蟹顺着水流爬,它没管旁边的鱼游得有多快,只是稳稳地抓住石头,一步步往自己的洞爬——我突然懂了,“别人的眼光”从来不是标准,它只是别人的“以为”,而你的“喜欢”,才是生活的“刻度”。
中午的时候,我坐在溪水边的石头上吃带来的包子,包子是妈妈早上蒸的,里面包了青菜和香菇,咬一口全是家的味道。风把旁边的松针吹得“沙沙”响,溪水“叮咚”地唱着歌,我突然想起抖音上很火的“反内卷vlog”,博主说:“以前我总想着‘要比别人好’,现在我只想‘要比昨天的自己开心’。”
比如她以前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化妆,现在改成了七点,多睡的一小时,用来煮一杯热牛奶,看会儿书;以前买衣服只买“大家都说好看的”,现在只买“我穿起来舒服的”,哪怕别人说“你怎么穿得像个老太太”,她也笑着说:“我舒服就行。”
溪水也懂这个道理。它不跟瀑布比壮观,不跟湖泊比辽阔,它只做自己的“叮咚”,却让整座山都有了灵气。
就像我现在,不再怕同事说“你方案太保守”,因为我知道“保守”是我对项目的负责;不再怕同学晒新车,因为我知道我的旧电动车,载着我走过了很多温暖的路——“自顾自”不是自私,是清醒,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被外界的声音打乱节奏。
傍晚的时候,我踩着青石板路下山,裤脚沾了溪水的湿痕,手里攥着从溪边捡的鹅卵石,石头上有溪水冲刷的痕迹,滑溜溜的,像岁月的温柔。
路过小时候摔过的那块石头,我摸了摸它上面的青苔,居然笑了——原来那些曾经让我害怕的“别人的眼光”,早就变成了石头上的青苔,看着绿得深,其实风一吹,就散了。
回到家,妈妈正在院子里摘菜,她抬头看见我,笑着说:“怎么这么晚才回来?”我举了举手里的鹅卵石:“妈,你看,这石头跟溪水一起流了好多年,它没变成别的样子,还是原来的样子,却比以前更光滑了。”妈妈擦了擦手,接过鹅卵石:“傻丫头,石头没变,是溪水把它磨得更亮了。”
晚上坐在院子里乘凉,我看着天上的星星,想起早上的溪水。它没想着要“证明什么”,只是自顾自地流淌,却滋养了岸边的草,喂饱了水里的鱼,让整座山都有了生机。
我们的生活不也是这样吗?不用跟别人比,不用怕别人说,只要顺着自己的心意,慢慢走,好好活,就会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最后想问问你:有没有哪一刻,你突然想放下“别人的期待”,只做自己?比如明明喜欢吃甜的,却因为别人说“吃甜的会胖”而忍住;明明想慢下来,却因为别人说“你怎么这么懒”而拼命跑?
其实生活最棒的样子,就是像山间的溪水一样,自顾自地流淌,不慌不忙,不卑不亢,把自己活成最舒服的模样。
你呢?有没有哪件事,是你因为“别人的眼光”而放弃的?现在,你想不想捡起来?
来源:火龙果一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