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9日,沈阳市浑南区委宣传部账号@智慧浑南发布情况通报:域内两家餐饮经营主体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以“卖女孩的红烧肉”为名进行经营,存在与注册名称不相符的违规行为。相关部门依法依规对两家商户负责人进行了约谈,所设置的违规户外牌匾均已拆除,并督促对网络店名进行整
9月29日,沈阳市浑南区委宣传部账号@智慧浑南发布情况通报:域内两家餐饮经营主体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以“卖女孩的红烧肉”为名进行经营,存在与注册名称不相符的违规行为。相关部门依法依规对两家商户负责人进行了约谈,所设置的违规户外牌匾均已拆除,并督促对网络店名进行整改。
商家有追求个性的自由,为了吸引客流设计一些独特的招牌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公共空间的文字标识不仅是个人表达,更关乎社会文明风尚。所谓新颖的噱头,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吸引眼球,但从长远来看,实则是对公共环境的不负责,也终究是在砸自家的招牌。
此前有记者联系到涉事商户的负责人和实际经营人,询问为什么要起名“卖女孩的红烧肉”,前者表示,“这个不是卖女孩,断句问题,意思是卖女孩做的红烧肉,我觉得没啥争议,可以卖女孩做的,也可以卖男孩做的、老人做的。”后者则表示“我姓麦,店名取了个谐音‘卖’。这个名儿抄的人家的,看别人这么取,我也跟着取了。”
显然,两位经营者都没意识到自己起的店名有什么“问题”。试想,若此类低俗店招泛滥,将会给城市的文化氛围带来怎样的影响?尤其对未成年人而言,这种拿低俗当“有趣”的内容更可能产生不良引导。经营者或许本来只是想吸引一些流量和生意,但本质是将个人的“恶趣味”凌驾于公序良俗之上,忘记了公开营业的商户也负有社会责任。
近年来,类似在店招上动歪脑筋的“擦边营销”不是孤例。从谐音梗到恶俗店名,部分商家将低俗当创意,显然还是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对此,各地的监管部门都应该及时叫停,这是对公共文明底线的坚守,也是对商家的一种提醒:店名可以有创意,但不能没有底线。
值得注意的是,官方通报中表示,涉事商铺存在与注册名称不相符的违规行为,而涉事商铺经营者也表示“有问题,整改就是了”,这也暴露出管理工作的滞后性。按理说,一个商户的店招从设计到悬挂需经多道审核,那么为什么如此出格的内容能顺利“过关”?既然,商铺的店名和注册名称不相符,经营者又怎么敢堂而皇之地另挂一个招牌?如果不是有网友的举报、有媒体的曝光,是不是这个不合规的店招,有可能还在招摇过市?
一方面来说,相关部门应加强事前审查,而不应该等到问题曝光后才“灭火”,这会让相关工作显得很被动;另一方面来说,光是“撤销店招”和“约谈”,可能还难以起到震慑的作用,尤其是从经营者满不在乎的态度来看,一些警示和处罚也是必要的。事实上,此前也不是没有类似案例。据报道,2023年,上海一家名为“Doi Coffee”的咖啡店,因店名及商品名不雅,涉嫌低俗营销,被处罚3万元。
在社交平台传播的语境下,不少经营者为了营销策划绞尽脑汁,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再有创意的营销也有边界,那就是对于公众的尊重。如今,店招已经被整改,这是好事,但这也只是第一步。如何平衡好个性表达与社会观感之间的关系,则是很多商家都应该补上的一课。
文 | 金宇(资深媒体评论员)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