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月榜|九月,生死、故事与脚下的土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16:06 1

摘要:春风月榜由潮新闻主理,我们邀请了15位海内外闻名的学者、作家、文学评论家、读书博主、资深媒体人组成评审团,每月为读者选出10本左右最近出版的好书。一年12张春风月榜,将作为年度“春风悦读榜”的重要参考。

潮新闻客户端

春风月榜由潮新闻主理,我们邀请了15位海内外闻名的学者、作家、文学评论家、读书博主、资深媒体人组成评审团,每月为读者选出10本左右最近出版的好书。一年12张春风月榜,将作为年度“春风悦读榜”的重要参考。

好书如春风,以智识催生思考、以温度抚慰人心。我们以“春风”的名义,向当下的好书致敬,向好书背后的作者、出版人致敬。

转眼2025年余额只剩1/4,街头秋韵愈厚,托起9月的尾声。

这个月,十二本好书定格光影,展开一幅讲述人生跌宕和历史变迁的岁月长卷,传递对时间、生命的敬畏和对世界的感知。

当语言自觉的省思跨越时间,我们便看到李锐《永失家园》中深埋心底的乡情。

消失的故乡、日复一日的生活,锋利文字呈现矛盾又圆融的质感,留下一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嗟叹,呼唤质朴纯拙的精神家园。

家乡的土地也镌刻着人们祖祖辈辈的记忆,那些流传于乡野的传说,用神秘意象带来跨越生死的追溯,这便是刘亮程《长命》所讲述的——从生到死,从“有神”走向“无神”,当一个人理解了自己的“浅命”与“长命”,也就找到了生命永远的路。

追寻一代人血脉源头的著作还有《朝东屋》。

这本由考古学者郑嘉励创作的新书,将目光落于一个村庄的百年微澜,复原村庄生活、生业等历史细节,也让那些被土地掩埋的亲情、乡愁与时代阵痛被更多人看见。

写作者也用笔头拆解着历史暗码,呈现自然鬼斧与千年人文的传奇。

时隔30年,学者葛兆光以《余音不绝》一书重回宗教史现场,聚焦中古中国地域、文化、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延续有关历史、文化、思想的辩论;长年行走西部的作家王族带来一本《植物呼吸,动物奔跑——西部生物志》,以个人化的文学散文的方式,挖掘西部植物和动物的历史文化,以及和人类构成的复杂关系,探讨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永恒命题。

对历史与生活的追问总会落点于每个微小的个体。翻开鲁迅文学奖得主鲁敏新作《不可能死去的人》,就好像打开了生活的“万花筒”,映照无数在夹缝中喘息又努力“活着”的普通人;林雪虹用六年写下的《林门郑氏》,让我们勇敢审视当代女性的处境,反思母爱背后的宿命悲剧;70后作家雷默写下一本《水手》,以少年海上历险记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生命的厚重与热烈;桑格格《打泉水去》则以人间的“泉水”为喻,聚焦人生中同频的体验与共通的美好,带我们品味生命清冽的美……

值得一提的是,9月春风月榜还纳入了三本经济类书籍——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新作《国家为什么会破产》,财经作家王千马与吴诗娴合著的新书《“制造”新东莞》,还有青年经济学者徐瑾的《软阶层》。

从宏观“大债务周期”到中观层面的城市跃迁,再到微观层面的个体生存困境,专家学者的洞察带我们穿透繁杂的现实迷雾,揭秘世界隐藏的规律。

无论是探讨生命转折的精彩小说,还是剖析规律的社科佳作,总有一本适合你,恰逢国庆假期,挑本好书在路上阅读吧!

当然,翻开书页之前,先来看看评委们的推荐导读:

《余音不绝》(历史)

葛兆光 / 2025 / 北京大学出版社

春风月榜评委 | 黄德海(文学评论家、《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

《余音不绝:接着讲宗教史》以葛兆光教授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023年“年度荣誉讲座”为基础修补而成。全书分四讲,接着陈寅恪、胡适与杨联陞、戴密微《吐蕃僧诤记》和陈垣关于中古宗教的研究往下讲,探讨中古宗教研究的历史语境,文化史的背阴面,新史料、新问题与学术“预流”,尤其瞩目中国历史上宗教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对宗教史、思想史和政治史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软阶层》(经济)

徐瑾 / 2025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春风月榜评委丨祝勇(作家、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软阶层》作者将其定义为在逆全球化时代根基不稳的城市中等收入群体,软阶层社会则类似于社会结构两头大中间小的“S 型社会”。本书深刻剖析了这一群体的生存现状,揭开“中等收入陷阱”真相,以房产、职场、教育、性别方面的四重困境为锚点,深度解析软阶层社会的形成逻辑,进而指出个体应该积极谋求个人转型,以全新的面貌走向新生。

《林门郑氏》(非虚构)

[马来西亚] 林雪虹 / 2025 / 上海人民出版社

春风月榜评委 | 孙雯(潮新闻记者)

马来西亚华文作家林雪虹的首部非虚构力作,回溯了她的母亲隐忍而顽强的一生。

林雪虹以入微的写作,记下了母亲的名字——郑锦。这种以写作实现的“记得”,形如另一种形式的“长命”。

《林门郑氏》中两代人的关系,不但不完美,甚至有残忍之处,它精准叩击了泛亚洲地区代际关系中复杂的情感内核:既有纠葛与抗争,也有血脉中无法割舍的认同。

书中母亲既是托举五个孩子跨越阶层的支柱,也是被金钱焦虑与面子文化所困的普通人,林雪虹还将个人哀悼升华为对父权家庭中女性命运的集体凝视。正如豆瓣上一位网友所说:“她的母亲,她的外婆,我的母亲,我的外婆,我的嫂子,她们是被这尘世磋磨的同一个女人。”

《永失家园》(散文)

李锐 / 2025 / 译林出版社

春风月榜评委丨何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永失家园》是李锐最新散文结集,分三辑,“出入山河”、“留住真诚”和“语言自觉”。从北欧游记到往日生活散记,到关于语言自觉的省思,李锐以最真诚的态度,体贴现代汉语的纯真与优美。在当下汉语写作,李锐的文字锋利又天真,热烈又温和,棱角分明却又不叫人觉得冒犯,或许是因为他足够真诚,足够诚实,像他自己说的,总是试图“用方块字深刻地表达自己”,所以形成了这样一种独特的、矛盾又圆融的散文风格。李锐在今天的“真话”,可以作为我们重新检视自己家园所在的良心。

《植物呼吸,动物奔跑——西部生物志》(散文)

王族 / 2025 / 花城出版社

春风月榜评委丨申霞艳(暨南大学教授,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文学评论家)

王族术业有专攻,他的写作长期扎根大地,地上长的、地上跑的,盈溢着西部广袤原野上的律动。他的新作《植物呼吸,动物奔跑——西部生物志》是一本图文并茂、充满动感的大书,也是一本包含“自我”与人生的小书。学术专著《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对丝绸之路涌入的西来物进行全面研究,动物、植物、器物的互通有无见证了唐朝的开放格局,这是一股源源不绝的历史能量。盛唐气象召唤出万物的呼吸和奔跑,西部经由丝绸之路给后世中国带来丰沛的想象,动、植物的特性呈现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融出新。为了搞清狼有几颗牙齿,王族牺牲了两只鸡;为了感受植物的呼吸,王族蹲下来,低至尘土,细心倾听。山河远阔,长风浩荡,人的卑微是真实,人的不朽也是真实。继《我的阿勒泰》之后,这本西部生物志再次将新疆的新、西域的西带给我们。

《不可能死去的人》(小说)

鲁敏 / 2025 / 人民文学出版社

春风月榜评委 | 翟业军(浙江大学教授、文学批评家)

尼采说,真理是弯曲的,直线都是骗人的。其实人心更加弯曲,是缠绕的、蔓生的,往往以虚为实,抟真成幻。人心更离奇的地方在于,就在必须一往无前的时候,它踟蹰不前了,就在应该审慎犹疑的时候,它执迷不悟了。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文学?就是因为好的文学给我们揭示出许多弯曲的真理,就像鲁敏《不可能死去的人》所做到的那样。鲁敏最具天赋的特点是:人性好像一层光滑的膜,她却总是能找到一个个“刺点”,顺手一撕,就是赤裸、难堪的真相。

《长命》(小说)

刘亮程 / 2025 / 译林出版社

刘亮程《长命》有这句话:“人看不见的草,羊能看见。羊眼睛贴着地。”刘亮程就是羊一样的观察者、写作者,能看见沿途密布却就是看不见的尸骸,看见一直在奔向我们但又是以超光速离我们而去的光亮。就这样,他一直盯着黑暗处,从黑暗中写出光来。特别说一点,就是《长命》语言的干净,干净的语言源出于一个纯净的灵魂。

春风月榜评委 | 黄德海(文学评论家,《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

《长命》的主角是可以与幽冥对话的魏姑和心思淳朴的郭长命,通过他们的眼睛,一个有天有地、有人有鬼、有生有死的世界就此打开,刘亮程也借此打破了光明与幽暗、生者与逝者、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区隔,展示出世俗世界丰厚温煦的精神世界。

这是作家刘亮程在心中“养”了十年的故事。

一场洪水冲出一部郭氏家谱,记载着郭家一百多年前几乎遭遇灭族,一位母亲孤身带着孩子逃到新疆,又用了一百多年,重新繁衍成一个大家族。

《长命》并未沿着现实主义家族兴衰史一路行进,刘亮程让16岁的魏姑目睹溺亡者最后凝视后,开启了通灵之眼,成为游走于阴阳两界的神婆,构筑了一个现实与超现实交织的村庄世界。

在有天有地、有人有鬼、有生有死的世界,一个家族衰亡又重生的故事映射着无数家族湮没在历史中的足迹。

由此,《长命》不再是郭长命与魏姑的命,也是刘亮程自己的命,更是同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祖先与子孙的厚土长命。

《国家为什么会破产》(经济)

[美] 瑞·达利欧 / [美] 立雯 / 中信出版社 / 2025

春风月榜评委 | 江晓原(历史学者、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

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关于经济和金融方面的见解,当然总是引人注目的。

他的新作《国家为什么会破产——大周期》从国家债务问题入手,试图寻找一种能够预知国家兴衰的判据。他认为,存在着一种关于债务的“大周期”,而通过判断国家处在这个“大周期”的什么阶段(他认为有五个阶段),就可以判断该国的经济安危。在他的判断中,美国经济处在巨大风险中,美国的金融健康状况,取决于美元能否维持现有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他认为美国政府的债务状况正在接近“不可逆的临界点”,但近期还不至于爆发长期债务危机。当然达利欧的见解也只是一家之言(以前他也预测错误过),正确与否最终还要看此后实际情况的演进。

《水手》(小说)

雷默 / 2025 / 人民文学出版社

春风月榜评委 | 王侃(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

《水手》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现代叙事。一个二十岁的底层少年,登上一艘远洋渔船,在太平洋上展开了长达两年的自我放逐。他投身于一团试图改命的不确定性中,却意外地在天涯沦落人的故事游弋中完成了坚毅、旷达而意义深远的人格铸造。这也是一部关于海洋的跨国叙事,为中国当代的海洋文学拓开了辽远的空间和新鲜的经验。这部小说的语言也洗炼、畅达,又蕴藉丰富,余韵悠长。

《打泉水去》(散文)

桑格格 /2025/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春风月榜评委丨止庵(作家、学者)

《打泉水去》这本新作继续了桑格格作品一以贯之的风格:率真,自然,亲切,细腻,书中所描写的几个人物,无不栩栩如生。作者能做到不夸饰,不滥情,全仗着本质康健,结实,而且笔头子过硬,传达自己想传达的恰到好处,无论大小都不走样。于当下的中文写作可谓一股清流,尽管这也是可一不可有二,无论如何模仿不来的。

《打泉水去》是畅销书作家桑格格暌违四年后推出的全新作品,回归文学最本真的面貌,以“泉水”为意象,勾勒出她生命中遭遇的最有趣之人和事。在桑格格眼中,泉水不只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人心的隐喻——清澈、流动、汇聚、生长。她以身边一个一个真的人为源泉,记录下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却极具生命力的故事。

这本书不仅是一次对“人”的书写,更是一场对“自我”的回望与确认。她以标志性的原生态文字,把成长和人生哲理隐藏在看似直白有趣的文字后面,通过行走、和人的交往来慢慢体现。这本书可视作桑格格继《小时候》之后的另一个创作高峰,也是其重磅回归之作。她用这本书,告诉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人依然可以像泉水一样,清澈而自由地流淌。

《“制造”新东莞》(经济)

吴诗娴 / 王千马 / 2025 / 广东人民出版社

春风月榜评委 | 萧耳(作家、浙江工商大学金收获写作中心副主任)

本书通过东莞这一具体城市的变迁,折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逻辑、社会转型和时代精神。这是一部兼具田野调查深度与文学书写温度的作品。作者不仅勾勒宏大的产业图景,更将笔触深入无数个体的命运肌理——从产线工人到工程师,从本土企业家到归国创客。正是通过这些细腻真实的生命故事,本书成功建立了个人叙事与时代洪流的互文,让“东莞制造”的史诗,拥有了可感、可触、可共鸣的温度。

《朝东屋》(文学)

郑嘉励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2025

春风月榜评委 |杨斌(历史学者,香港城市大学教授)

50后的学者还在讲台叱咤风云,70后的考古学家已经回望。郑嘉励的《朝东屋》用专业的审视和成长的心灵呈现了位于浙东南台州地区的老家—朝东屋自然村以及家族的紧张。农村、家乡、家庭、成长,无一处不触动我这个同样农村出来同龄人的内心深处。作者在寻找自我,这何曾不是一大批70后的(未诉的)心声?

春风月榜评委丨赵冬梅(历史学者、北京大学教授)

《朝东屋》夯实了郑嘉励老师在我心中的散文名家地位。这是一位70后考古学者对于故乡田野和生命来路的深情回望,是一个村庄近百年的生活史,是父母与“我”两代人的生命史。不回避,不粉饰,以学者的严谨和赤子的真纯追寻,以平实质朴的文字呈现,克制而深情,真实而美好。

【提名作品】

《那不只是身体的病》阿拉斯泰尔·桑豪斯 / 2025 / 太白文艺出版社

《荒野寻马》依蔓 / 2025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红色密码》石钟山 / 2025 / 安徽文艺出版社

《在苹果树上》辽京 / 2025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作家城堡》[德] 乌韦·诺伊玛尔 / 柳雨薇 /2025/新星出版社

《云朵的道路》格非 /2025/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鱼尾纹》杨怡芬 / 2025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绿色的火焰》张庆国 / 2025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长河》三三 /2025/ 上海文艺出版社

《粗糙》陈海滢 / 2025 / 万卷出版公司

《拉法耶特》冯翔 / 2025 / 新星出版社

《烽火连三月》张梅 / 2025 / 花城出版社

【评委新书】

春风月榜评审团的评委们也笔耕不辍,在各自关注的领域留下自己的笔墨。2025年开始,我们陆续推出春风月榜评委的作品,以飨读者。

本月推荐评委杨斌新书《江南以南:被湮没的严州府》。

杨斌13岁不到离开家乡乾谭镇,19岁赴京求学,先后在美国、新加坡、中国澳门、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求学、工作35年,家乡因此成为“远方”,化作记忆中模糊的影子。回想故乡的山中鸟鸣、水中鱼跃、雪压松枝,杨斌以文学的笔触写下《江南以南》,重构了严州府(今建德及周边地区)的历史图景,并在书中融入家族记忆与田野调查,勾勒家乡严州在中国、东亚和世界的故事,这是历史叙事的努力,也是作者出走万里、回望故土的思古幽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