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5日,西贝发布了道歉公告,给自己正名,可是真正引发讨论的不是西贝是否用了预制菜,而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西贝的定价是否靠谱,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 |昕昕
最近,罗永浩和贾国龙的骂战不仅让社交平台炸了锅,还把西贝拉进了风口浪尖。
9月15日,西贝发布了道歉公告,给自己正名,可是真正引发讨论的不是西贝是否用了预制菜,而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西贝的定价是否靠谱,
毕竟吃一顿饭,除了味道好不好,消费者还在乎的是价格与质量是不是对等。
大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谁愿意花大钱吃得不舒服呢?
而就在大家还在讨论西贝能不能“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时候,目光却开始转向了街头的小摊。
曾经,路边摊是性价比的代名词,谁还不记得那些1块钱的烤肠、6块钱的炒饭,那可是我们小时候的“童年回忆”。
可现在呢?烤肠涨价到了3块,炒饭涨到了15块,棉花糖也从3块变成了30块!
你没看错,是30块!消费平台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国内路边摊的客单价上涨了87%,远远超过了居民收入的增速,这简直是“膨胀”得令人咋舌。
那么是什么让这些路边摊从“便宜货”变成了“高端奢侈品”?是不是“网红思维”干的好事?其实不全是。
路边摊现在可不再是那种随便摆个摊就能赚钱的小摊子了,它们开始利用流量经济,摆摊也能做直播,变成了“体验式”消费的一部分。
比如,长沙的夜市,一个素菜麻辣烫卖106块,一顿烧烤加寿司卷卖173块,真的是把“吃”升华成了一场社交仪式。
再看看年轻人,六成都曾经去夜市吃过东西,而且有70%的人每次开销超过100块!
为什么路边摊的价格能这么疯涨,消费者却没意见?因为“网红摊主”的加持让它们变得有点“高贵”了。
摊主们深谙“流量密码”,搞个短视频、一场直播,排队3小时也能吸引大批人来消费。
抖音上随便找个摊主,粉丝量少则几万,多则几百万,像“鸡脚西施”这种摊主,连视频点赞都能破6000,这不光是卖吃的,更是卖一种“理想生活”吧!
但是买的不只是吃的,现在的年轻人去夜市,不仅是为了吃点什么,更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45%的年轻人表示他们去路边摊,是为了尝试网红口味,38%的人去是为了“为拍照发社交平台”,咱们老百姓吃个东西,都开始和流量挂钩了。
摊主们可不是单纯卖吃的了,而是卖“创业人格化价值”和“体验稀缺价值”,再加上“社交货币价值”,就这三重加成,价格怎么不涨?
而且别看这些摊主摆摊像是回归原始,小摊上的高价其实背后有大资本,有调查显示,路边摊的摊位费已经上涨了不少,像一些夜市,摊位费动辄上千,海南沙滩夜市更是要2.8万的入场费,这可比你去高档餐厅还贵。
加上各种杂七杂八的费用,摊主能不涨价吗?这就意味着,即使是最初的“地摊经济”模式,也难逃被资本挤压的命运。
而那些“大品牌”也不闲着,麦当劳、海底捞纷纷加入到路边摊市场,它们用低成本采购和品牌知名度迅速占领了市场。
结果路边摊的竞争就变得越来越激烈。消费者开始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和卫生,而这些连锁品牌在这些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所以路边摊若想继续“撒欢”,得想着如何转型高端、连锁化。
路边摊不再是廉价的小吃摊,而是变成了“流量经济”下的一个新兴消费圈,最终走向高端化、品牌化。
但不得不说,正如西贝引发的争议一样,消费者其实更关心的,还是价格和质量的匹配问题。
虽然价格涨了,但消费者依然会追捧网红路边摊,仿佛在这种“高贵”消费中,找到了自己与“平权”相关的幻想。
这场“吃货争霸战”看似是对抗资本、回归本真,实则背后满是资本在角逐“流量红利”。
来源:昕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