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风采:常德市第七中学2名教师获评常德市高层次人才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21:48 1

摘要:师者如灯,这句话是真的。看到崔明忠和陈正元两位老师被认定为常德市高层次人才,心里有敬意,也有些复杂的思考。说实话,像这样的荣誉能让一线老师被看见,被尊重,这本身是件好事;但在光环背后,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职业路径、评价体系和日常压力,也需要我们认真察看。

两位常德名师被认定为高层次人才:荣耀之外,我看到更深的焦虑

师者如灯,这句话是真的。看到崔明忠和陈正元两位老师被认定为常德市高层次人才,心里有敬意,也有些复杂的思考。说实话,像这样的荣誉能让一线老师被看见,被尊重,这本身是件好事;但在光环背后,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职业路径、评价体系和日常压力,也需要我们认真察看。

崔明忠老师的履历像一本地域教育史,从1993年毕业后,他既做过实验员,也做过教务科长和督导室主任,既在课堂上一站就是几十年,也在教研和管理间来回切换。我的一个朋友在常德学校做教务,他跟我说崔老师的教案总能把复杂的概念讲成故事,学生记得牢,年轻教师也愿意模仿。这样全面的能力被认定为“高层次人才”,说明地方在用更宽的视角看待教师价值,不仅看论文和竞赛,更看教学影响力和带动能力。

陈正元老师则是典型的语文教研者,从课堂竞赛到课题研究,从论文发表到教研组建设,他把传统学科的教学能力不断升级。隔壁小区的家长曾跟我感叹,他们孩子的语文班主任像个导演,课堂有节奏,作文有脉络。把这样的实践者纳入人才库,短期看是对个人贡献的嘉奖,长期则可能成为鼓励年轻教师钻研教法、参与教研的信号。

不过,我也有些担忧。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在某些地方容易向“成果型”倾斜,重奖项、重论文、重头衔,轻日常教学与陪伴。很多优秀的课堂能耗,不容易被量化。说白了,如果衡量的标准变成了可供体制认定的“成果”,那些默默陪伴孩子、把教学当成工匠活的老师,可能并不总能被看见。这对教师职业生态未必是利好。

所以,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考虑更细的配套举措。既要保留对教学创新与带教能力的激励,也要建立更灵活的职业通道,减少行政事务对一线课堂的侵占。具体到操作,学校可以试点教研减负日、课堂观察换评价积分、把青年教师培养纳入正式激励体系;教师个人可以在教学档案里系统化记录课堂实绩、学生成长案例和带教成果,形成可被评估和传播的“教学名片”。

从更宏观的趋势来看,未来几年类似的认定可能会更多地出现在各地,这意味着教育资源在向“有明确影响力的教师”倾斜。资源倾斜带来机会,也会放大竞争。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把教育的核心论断简化为奖项叠加,而忽视教学质量的内在建设。只有把荣誉与真实的课堂改善挂钩,才能把短期激励转化为长期教育力。

说实话,我身边不少从教或准备从教的朋友,既为两位老师感到高兴,也在纠结是不是该把时间投向发表和竞赛,还是继续打磨课堂。我个人觉得,荣誉固然重要,但更响亮的还是学生口中的“好老师”和家长口中的“靠谱”。制度应该引导更多老师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而不是非此即彼。

你身边有没有因为评奖、评职或被认定为人才而改变职业路径的老师?你怎么看待把一线教师纳入所谓“高层次人才”体系这件事?说说你的观察和感受吧。

信息来源:中共常德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2025年度常德市先进制造业突出贡献人才和高层次人才认定结果的通报》。

来源:圣江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