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哈勃望远镜:宇宙探测器命名,东西方竟有如此巨大差异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30 15:16 1

摘要:所以,他干脆就叫它“望远镜”,或者用拉丁语说“perspicillum”,意思就是“眼镜”,突出一个实用性。那会儿,望远镜都是匠人手工打造,区别主要在镜片大小和光路设计上,大家讨论时,只会说“伽利略式的”、“牛顿式的”,就像我们现在区分“直板手机”和“折叠屏手

望远镜的命名方式经历了显著变化,早期的名称如“甚大望远镜”主要描述设备尺寸,风格直接。后来出现的“天眼”、“嫦娥”等名称则更具文化内涵。

这种命名风格的转变,反映了天文学从小众科学领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的过程。

话说望远镜刚诞生那会儿,连个像样的名字都没有。可能伽利略拿着他那支简陋的望远镜第一次看向星空时,就觉得这东西也就能看的远点儿。

所以,他干脆就叫它“望远镜”,或者用拉丁语说“perspicillum”,意思就是“眼镜”,突出一个实用性。那会儿,望远镜都是匠人手工打造,区别主要在镜片大小和光路设计上,大家讨论时,只会说“伽利略式的”、“牛顿式的”,就像我们现在区分“直板手机”和“折叠屏手机”,强调类型,没必要给每个工具起专属昵称。

随着技术进步,望远镜越造越大,不再是手持的小玩意,而是固定在天文台的庞然大物。18世纪末,英国赫歇尔建造了一台焦距12米的反射望远镜,按其尺寸命名为"40英尺望远镜"。

后来爱尔兰罗斯伯爵建造了口径1.83米的望远镜,按口径称为"罗斯六英尺望远镜"。由于体积庞大,该望远镜在民间获得了"利维坦"的别称,这是望远镜命名方式的一个显著变化。

进入19世纪,造望远镜已经不是个人能负担的了,得靠天文台、国家甚至财团出钱。这时候,望远镜的名字就变得更“正式”了。

它们开始采用“参数+地点/资助人”的组合,比如“威尔逊山60英寸望远镜”、“胡克100英寸望远镜”。前者直接说明了在哪儿、多大,后者则带着金主爸爸的姓氏。虽然规范,但总觉得少了点个性。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世纪中叶,那是冷战正酣的年代。美苏两国在科技领域明争暗斗,连造望远镜都要比个高下,名字更是不能输了气势。

苏联率先发力,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6米光学望远镜,取名为BTA-6。别小看这个代号,它的全称翻译过来是“巨大的方位角望远镜”,直接用“巨大”二字宣示主权,摆明了就是要炫耀。

同时期的RT-70射电望远镜也类似,RT代表射电望远镜,70就是口径,简洁有力。几乎在同一时期,美国也不甘示弱,于1975年建成了他们的“甚大阵列”(Very Large Array,VLA)射电望远镜。

这个名字彻底颠覆了传统,它没有提具体口径,也没有说具体地点,就靠着“甚大”两个字,霸气侧漏地宣告自己的规模。这就像以前卖车,大家都会详细介绍“1.5T手动挡轿车”,这时突然冒出来一个“超级SUV”,一下子就抓住了所有人的眼球。

从这以后,天文学家们好像突然开窍了,纷纷给新望远镜起“口号式”的名字:“甚大望远镜”(VLT)、“巨型麦哲伦望远镜”(GMT)、“特大望远镜”(ELT)……仿佛是一场比谁的形容词更夸张的命名大赛,但偏偏这些名字在科学界和公众中都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

当然,很多望远镜后来也会有个“正式名”来纪念。比如VLA现在也叫“卡尔·央斯基射电阵列”,致敬射电天文学的创始人。

但就像明星有艺名和本名,观众往往更容易记住那个响亮好记的艺名。

到了今天,望远镜的命名风格又发生了新变化,形成了鲜明的“东西方特色”。西方在延续“气势派”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有趣的例外。

比如南非的“狐獴射电望远镜”(MeerKAT),它的缩写“MeerKAT”恰好是非洲草原上那种萌萌的小动物狐獴。冰冷的望远镜和可爱的动物形象形成反差,一下子就拉近了和公众的距离。

而在空间望远镜领域,西方更偏爱用科学家来命名,比如“哈勃空间望远镜”、“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这既是对科学家的崇高敬意,也让这些设备显得更具权威性。

再把目光转向东方,中国的望远镜命名则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比如大名鼎鼎的“中国天眼”(FAST),光听名字就让人浮想联翩,仿佛它真的就是宇宙的一只巨眼,比它那冗长的英文全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好记太多了。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则是用元代杰出天文学家的名字来命名,自带历史的厚重感和传承意味。

不仅是地基望远镜,中国的太空任务命名更是把“神话路线”走出了新高度: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火星探测任务叫“天问一号”(取自屈原的诗句),火星车叫“祝融号”(源自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火神),就连地球与月球背面通信的中继卫星都叫“鹊桥”。这些名字,巧妙地将古人对星空的浪漫想象,与现代航天科技融为一体,每次提起,都像在讲述一个跨越千年的东方故事,让人充满了亲切感和自豪感。

日本也有类似的文化情怀,他们在夏威夷建造的8.2米望远镜,取名为“すばる”(Subaru),这个词源自中国古代星座“昴宿星团”的日文读音。是不是一下子就比“8.2米光学望远镜”听起来更有诗意好听些?

望远镜的命名方式经历了明显变化,早期名称直接标注物理参数,如"40英尺望远镜"。现代名称则更多体现文化内涵,如"天眼"等。

这种转变反映了天文学从专业研究领域逐渐走向公众视野的过程。

随着望远镜成为重要的科学设施,其命名需要兼顾专业性与公众接受度。具有文化特色的名称有助于引发公众对天文学的兴趣,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播。

中国正在筹备发射的"巡天空间望远镜"目前正在征集名称,这些备选名称均取材于传统文化,体现了通过命名连接现代科技与公众认知的考量。

望远镜命名从技术描述到文化表达的演变,展现了科学与公众关系的转变。名称不再仅是工具标识,更成为连接科学探索与社会认知的桥梁。

来源:修竹书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