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青岛海军博物馆的退役军舰旁响起少年军号,潍坊寒亭的校园里传来战术训练的脚步声,济南英雄山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挤满瞻仰人群,2025年全民国防教育月的热潮正在齐鲁大地涌动。以“弘扬抗战精神 共筑国防长城”为核心,山东用特色活动让“关心国防、热爱国防”融入日常,在
当青岛海军博物馆的退役军舰旁响起少年军号,潍坊寒亭的校园里传来战术训练的脚步声,济南英雄山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挤满瞻仰人群,2025年全民国防教育月的热潮正在齐鲁大地涌动。以“弘扬抗战精神 共筑国防长城”为核心,山东用特色活动让“关心国防、热爱国防”融入日常,在这片浸润着家国情怀的土地上播撒爱国强军的种子。
国防教育的活力源泉,在于阵地建设的场景革新。山东打破传统场馆局限,打造“全域覆盖的国防课堂”。青岛整合海军博物馆、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等15处红色资源,推出“舰上课堂+战地研学”线路,游客可登上退役潜艇实操模拟设备;济南将英雄山公园升级为国防主题园区,增设“防空知识长廊”,市民晨练时便能触摸国防记忆;潍坊寒亭区把老旧厂房改造成国防教育基地,设置模拟战壕、战地医院等场景,让历史场景可感可及。这些 家门口的阵地”,让国防教育走出场馆、融入生活。
国防教育的深厚根基,在于全龄覆盖的育人体系。山东构建起贯穿人生的国防培育网络。潍坊寒亭区明德学校的国防学科模式颇具特色:数学课计算炮弹弹道,语文课研读军旅散文,体育课开展战术演练,8000余人次校家社活动形成育人合力。面向成人,烟台组织企业职工走进军工厂观摩武器装备生产,淄博开展“退役军人讲国防”进社区活动;临沂的老年大学开设国防历史班,银发学员带着孙辈重走孟良崮战役遗址,让国防记忆代代相传。
国防教育的时代张力,在于科技赋能的形式创新。数字技术让齐鲁国防教育更具吸引力。青岛海军博物馆推出VR海战模拟体验,青少年可“亲历”甲午海战与现代护航;济南的国防主题公园宣传栏嵌入二维码,扫码即可观看抗战纪录片、参与国防知识答题科技让国防教育从“被动灌输”变为“主动探索”,在互动中深化认知。
国防教育的核心灵魂,在于精神基因的代代相传。山东深挖红色资源,传承国防精神。枣庄依托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举办“抗战故事情景剧”展演;泰安将“泰山挑山工精神”与国防教育结合,组织学生重走“支前路线”。这些活动让公众明白:国防是全民责任,国家安全与每个人的幸福紧密相连。
从舰船上的研学课堂到校园里的迷彩训练,从数字赋能的互动体验到红色基因的精神传承,山东的实践印证:国防教育扎根地域土壤、贴近群众需求,就能凝聚磅礴力量。在民族复兴征程上,这份全民共识必将成为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护航家国安宁。
来源:滨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