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湖新语】以全民之力 筑时代长城——西董烟火里的家国担当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30 15:13 1

摘要:提及国防,人们总习惯性联想到边疆的哨所、轰鸣的战机,却忽略了寻常巷陌里的烟火气也是孕育家国担当的力量。在邹平西董,国防教育从未是刻板的宣讲、生硬的标语,而是顺着集市、校园、农家院的脉络自然流淌。这里的每一处烟火气,都藏着全民筑长城的生动答案。

提及国防,人们总习惯性联想到边疆的哨所、轰鸣的战机,却忽略了寻常巷陌里的烟火气也是孕育家国担当的力量。在邹平西董,国防教育从未是刻板的宣讲、生硬的标语,而是顺着集市、校园、农家院的脉络自然流淌。这里的每一处烟火气,都藏着全民筑长城的生动答案。

集市上的“方言课堂”,让国防故事接足地气。西董大集的一角,86岁的刘昆老人坐在小马扎上,用一口地道的邹平方言,向围拢的村民讲起父亲刘旭东组建青年救国会、组织村民埋地雷的抗战往事。“那时没有枪,就靠锄头、镰刀跟鬼子拼,守住村子就是守住家。”老人的讲述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围拢的村民听得入神。街道还组织“红色宣讲队”,把《烽火长白山》里的抗日故事,编成快板、小段在集市上表演。当国防教育从会议室走进集市,用家乡话代替书面语,“保家卫国”就不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祖辈们亲身经历的真实过往,悄悄在听众心里埋下担当的种子。

校园里的“军事体验”,让国防意识深扎童心。鹤伴小学的报告厅里,授课教官详细介绍了我国在国防力量建设上取得的辉煌成绩,同学们意犹未尽的同时,一场别开生面的“军事课”在操场上展开。授课教官带着孩子们组装军事模型,讲解坦克、战机的基本构造,在教官的指导下有序参与军事体验、急救与生存技能,把操场变成了“迷你军营”。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让抽象的“国防”变成了可参与的实践,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明白,家国担当不是长大后的事,而是从现在就要树立的信念。

村庄里的“红色阵地”,让国防情怀融入日常。西董的每个村子都有专属的“国防印记”。大马峪村将抗日故居改造成“红色展厅”,院子里的老槐树旁立着“拥军五姐妹”的雕像,村民路过总会驻足观看;杨家峪的抗日沟边,新修的步行道旁的石板上刻着当年村民支援游击队的故事;东赵村把红色精神写进村规民约,邻里矛盾往往因红色事迹迎刃而解。当国防教育融入村庄的日常场景,走进村民的生活细节,守护家园就成了每个人的自觉,家国担当便成了西董烟火气里最鲜明的底色。

以全民之力,筑时代长城,这不仅是号召,更是现实的回响。真正的国防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不是形式,而是浸润。西董的实践告诉我们,当集市上的听众变成故事的传播者,当校园里的孩子立下报国的志向,当村庄里的村民守护共同的记忆,全民之力便会汇聚成不可撼动的时代长城,守护着我们脚下的土地与心中的家国。

来源:滨州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