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湖新语】说好 “共同语言” 搭起 “连心桥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15:13 1

摘要:打开短视频平台,刷到一位云南大叔用带着方言的普通话直播卖山货,“这筐菌子刚采的,新鲜得很!”虽然发音不算标准,却让全国网友看懂了大山里的烟火气;政务大厅里,窗口人员用流利普通话讲解社保政策,不会方言的外来务工者终于不再犯愁——这些日常场景,恰恰藏着推广普通话的

打开短视频平台,刷到一位云南大叔用带着方言的普通话直播卖山货,“这筐菌子刚采的,新鲜得很!”虽然发音不算标准,却让全国网友看懂了大山里的烟火气;政务大厅里,窗口人员用流利普通话讲解社保政策,不会方言的外来务工者终于不再犯愁——这些日常场景,恰恰藏着推广普通话的深层意义。

有人曾疑惑:“保护方言和推广普通话是不是矛盾?” 其实答案早已藏在生活里。浙江姑娘用吴语哼唱越剧时,普通话是她向外地朋友介绍“梁祝故事”的桥梁;东北大爷用方言唠嗑时,普通话是他出门旅游问路、就医的“万能钥匙”。普通话从不是方言的“对立面”,而是在多元文化间架起的 “转译器”,让每一种地域文化都能被更广泛地看见与尊重。

在流动的中国里,普通话早已成为“生存必备技能”。从农村青年进城务工,用普通话敲开企业大门;到跨境电商主播,用标准普通话向全球推介国货;再到边疆教师,用普通话为孩子们打开知识之窗——语言不通曾是横在无数人面前的“高墙”,而普通话则成了推倒这道墙的“利器”。尤其在就业市场上,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不仅能减少沟通成本,更能展现个人素养,成为职场竞争中的“加分项”。

更值得深思的是,普通话承载的是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力。当汶川地震中,救援人员用普通话喊出“坚持住,我们来了”;当冬奥赛场上,志愿者用普通话为各国运动员提供帮助;当疫情防控中,社区工作者用普通话普及防疫知识——这些瞬间里,普通话早已超越了语言本身,成为传递温暖、凝聚力量的符号。在多民族、多方言的中国,正是这门“共同语言”,让五十六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

当然,推广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方言里藏着老祖宗的智慧,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值得我们用心守护。但这与推广普通话并不冲突——就像我们可以在家说方言陪长辈拉家常,出门用普通话和世界打交道。让方言在保护中传承,让普通话在普及中发展,才是语言发展的应有之义。

语言是沟通的工具,更是团结的纽带。说好普通话,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是国家发展的根基。当我们都能用这门“共同语言”交流思想、传递情感、追逐梦想时,定能凝聚起更强大的力量,共同书写新时代的发展篇章。

来源:滨州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