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几百年后让欧洲人胆战心惊的“上帝之鞭”,竟然和汉武帝打了几十年仗的那个草原民族有关。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谁能想到,几百年后让欧洲人胆战心惊的“上帝之鞭”,竟然和汉武帝打了几十年仗的那个草原民族有关。
名字不同了,地方换了,可那种从马背上传下来的冲击力,却一模一样。
说起来得从冒顿单于讲起。
这人名气挺大,可他上位的方式,说来有点狠。
当时的匈奴部落还没成气候,属于谁拳头硬谁说了算的阶段。
冒顿被父亲送去当人质,后来跑回来,没多久就举兵干掉了亲爹,自己当了单于。
听着挺冷血,但那会儿,部落之间的权力斗争就是这么直接。
他打得一手好仗,不光整合了草原上的大小部落,还把东胡、月氏这些老对手一个个清理干净。
短短几年,匈奴就成了北方草原上最强的一股势力。
那时候他们的兵马可以直冲中原边境,来去如风,谁也拦不住。
可是中原这边也不是吃素的。
公元前200年左右,刘邦刚刚打下江山,还没坐稳,就在白登山差点被匈奴围死。
那场仗之后,汉朝一连几十年都不敢硬碰,只能搞些和亲、送礼、认兄弟这些稳住对方的手段。
但局面到了汉武帝手里就变了。
这个皇帝跟别人不一样,他不是想办法息事宁人,而是打算彻底解决问题。
他先是派张骞往西边走,说是要找月氏联手对付匈奴。
张骞这一去就是十几年,回来的时候人都老了,可带回来的情报,把整个亚洲西部的格局都揭开了。
他回来后没多久,汉军就开始大规模反攻。
卫青、霍去病是那个时期的主力将领。
卫青打仗稳,霍去病则是快、狠、准。
霍去病曾经一个夏天带八百骑兵绕道大漠,追着匈奴主力跑了几百里,一战打了上万敌兵。
那场仗之后,匈奴连草垛都不敢再留。
他自己说过:“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年纪轻轻,说话就是这么冲。
那时候的匈奴已经开始吃不消了。
兵源枯竭,气候恶劣,内部也不太平。
再加上汉朝的连续打击,他们最终还是分裂了。
一部分人选择留下来,靠汉朝过日子,这就是后来的南匈奴。
另一部分直接举族西迁,走的是中亚那条路。
走了多少年,没人能说清了。
有的史书记载说他们过了葱岭,进入中亚草原,又慢慢往西挪。
几百年之后,欧洲人突然发现草原上来了一个叫“匈人”的民族,形象、习俗、战术和当年中原记载的匈奴人太像了。
更巧的是,这些人也有个强势的领袖,叫阿提拉。
他带兵打进了罗马帝国的心脏地带,让西罗马彻底进入了崩溃边缘。
后来虽然死得突然,但他的军队一度统治了从黑海到多瑙河的大片区域。
有人说,匈奴的故事就到这结束了。
可其实,在中原这边,那些留下来的南匈奴人,命运也不一样。
他们慢慢开始学习农业,有人当了汉朝的将军,有人娶了汉人姑娘。
到后来,五胡乱华时期,他们的后代成了北方多个政权的建立者,比如前赵、胡夏、北凉这些。
最有意思的是,南匈奴人在中原活得越来越像汉人,北匈奴在欧洲活得越来越像蛮族,最后两边都没了原来的样子。
有一件事挺有意思。
东汉末年,曹操手下的将领中有南匈奴贵族的后人,叫刘豹。
他孙子刘渊就是后来建立前赵的那位。
那会儿的匈奴人已经完全会说汉话、写汉字,用的年号跟汉朝一样,一点都不像最初那个从草原上冲下来的民族了。
再往后看,匈奴这个名字渐渐地就没人用了。
史书里偶尔提到,也都是作为“过去的敌人”来讲。
真正的匈奴人,要么改了姓,要么换了名字,要么就彻底消失在历史里了。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
参考资料:
班固,《汉书·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2年。
范晔,《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
陈寅恪,《匈奴史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刘浦江,《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Denis Sinor,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er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来源:七七爱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