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有一心病,临终前把程咬金叫到身前,保护了大唐200年国祚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14:21 1

摘要:None贞观二十三年,秋风刚起没多久,太宗李世民突然叫人把程咬金找来。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None贞观二十三年,秋风刚起没多久,太宗李世民突然叫人把程咬金找来。

那时候朝中并没有什么紧急军情,也没有边关战报。

可他一开口,却让身边的人都愣住了。

飞骑交你,去左阳明门。

这不是调兵,也不是护驾,而是一个皇帝在生命尽头,做出的最后一道安排。

说起来,这事儿还得从快二十年前的那个清晨说起。

玄武门。

公元626年6月4日。

天还没亮,李建成和李元吉照常入宫。

可谁也没想到,李世民已经在城门外埋伏了重兵。

弓箭先至,刀枪随后。

几刻钟后,两位皇子命丧当场,皇权天平彻底倾斜。

当年在玄武门动手的人里,有一个特别显眼的身影。

高大,粗声大气,说话从不绕弯子。

那就是程咬金。

他不是策划者,但他是真正动了手的那批人之一。

那之后,李世民登基,封他为开国功臣之一。

可谁又能想到,十九年后,李世民临终前最后的安排,竟然还是找他。

那会儿的程咬金,早就被调出京师,做了几任地方刺史。

没再统兵,也没再参与核心政务。

按理说,皇帝有什么大事,找他根本不合常理。

可李世民偏偏点了他的名。

这不是偶然。

李治,那会儿已经是太子。

可太宗到底还是有点不放心。

他知道儿子性子软,身边人多是文臣,关键时候压不住阵。

更何况,宫里外头,还有不少人对储君之位虎视眈眈。

李恪、李泰……这些兄弟可不是省油的灯。

于是他想起了当年那场变局,变局里那个不多话但出刀果断的老兵。

那时候的宫禁防卫,是由飞骑统领负责。

飞骑军,说白了就是御前近卫,专守宫门、护驾皇帝。

一旦宫中有变,谁掌握飞骑,谁就能定乾坤。

所以李世民把这支兵交给了程咬金,命他带兵驻守左阳明门,直到新皇登基后局势定。

这在当时,是个极其罕见的安排。

贞观晚期的宫廷,其实表面上风平浪静。

可底下的斗争,李世民心里一清二楚。

李承乾废了,李泰被逼退位,李恪虽才华横溢,却让人放心不下。

太宗几次动摇,甚至一度想换掉太子。

可最后,他还是选了李治。

不是因为李治最强,而是因为他最稳。

但“稳”不等于“能保”。

皇帝死后,朝局最容易出乱子。

那会儿禁军未必完全听令于新皇,一点风吹草动,就可能酿成大乱。

所以,必须有人场。

程咬金就是这个“镇”。

他不是谋臣,也不善权术。

但他有一样东西别人没有——绝对的忠诚。

当年李建成想拉拢他,他一句话回绝:“大王肱骨羽翼尽矣,身何能久!知节以死不去,愿早决计。

这话说得重,可说完之后,他真就被贬了。

去了康州做地方官,一待就是几年。

可李世民记得这份忠。

临终时,还是把让人最放心的位置交给了他。

程咬金接命那天,没有多说话。

据记载,他只是领命,换了身旧甲,亲自带兵换防。

左阳明门,宫中最重要的出入口之一。

从太宗灵柩出宫,到新皇登基,都要经过这里。

那几天,宫里格外安静,外朝也没什么动静。

可明眼人都知道,气氛不对。

程咬金站在门口,手按佩刀,不许任何人擅入。

后来李治顺利继位,整个过程干净利落,几乎没有波澜。

这在整个唐朝历史上,都是极罕见的一次平稳过渡。

说到底,关键就在于一个字:防。

李世民不是怕别人谋反,他是怕再出现“自己当年”的那一幕。

他知道兵权的重要,也知道人在将下的无力。

所以他用一个无党无派、只效忠于他的老将,把这个最危险的窗口期给护住了。

程咬金做完这一切后,再次淡出朝政。

不久后病逝,安葬时随葬了旧甲、旧刀,还有宫廷赐下的“护驾令”。

他在墓志铭上只留下了一句:“自翠徽宫奉敕统飞骑,从今上先还。

短短十几个字,记录了他最后一次“出征”。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轻言“飞骑调动”。

参考资料:

房玄龄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李百药,《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

《资治通鉴》(卷194-198),司马光著,中华书局,1956年。

《唐会要》,王溥辑,中华书局,1955年。

来源:梦江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