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都人,退休后定居江苏句容,有4个方面很不习惯,全是大实话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20:36 1

摘要:成都人跑来句容养老,头三个月差点想打包回老家——潮得能腌咸菜,辣得没得一口正经川味,夜里静得能听见自己心跳,说话听不懂还怕被当聋子。

成都人跑来句容养老,头三个月差点想打包回老家——潮得能腌咸菜,辣得没得一口正经川味,夜里静得能听见自己心跳,说话听不懂还怕被当聋子。

谁懂啊?

这哪是养老,是闯关。

可你猜怎么着?到了2025年,句容悄悄换了副面孔。

梅雨季是短了,可湿气没走,反而改头换面,夜里闷得人睡不着。

可政府不光看着,真动手了。

60岁以上的老人,领500块电子券,去社区小屋免费借除湿机,一天两小时,还能顺带做个红外理疗,膝盖暖烘烘的,像有人在背后轻轻揉。

老陈那套2023年买的老房,还得靠电暖器烤腿,现在新小区,新风系统呼呼转,湿度直接降一截,回南天再也不用拿拖把满屋追水汽了。

辣椒这事儿,更绝。

以前靠老伙计从成都快递,邮费比辣椒还贵,还怕路上发霉。

现在华阳南路开了一家“川椒句容仓”,二荆条、朝天椒,24小时冷链从郫都直发,价格直接砍掉快一半。

盐水鸭摊主都来买辣椒面,说:“这味儿,才对得起我这锅鸭子。”更夸张的是,去年夏天搞了个“川苏辣王挑战赛”,本地厨师拿四川辣椒做金汤盐水鸭,五万人排队试吃,抖音刷爆一亿播放。

三个成都老头当评委,吃得直摇头:“这辣,还不够劲。”——你别说,真有人为一口辣,从成都坐高铁来句容,就为尝这口“混血川味”。

夜里以前静得像停了电,现在崇明西路到贾纪山街,周五到周日,车不让进,人全挤出来。

川剧变脸跟江苏评弹搭台子,一个甩袖子,一个拉二胡,咿呀一声川腔撞上吴侬软语,听得人眼眶发烫。

广场舞也不吵人了,新装的“智慧灯杆”一感应,音量超70分贝自动降,跳得欢,也不怕被投诉。

老陈推着轮椅溜达过去,听见《太阳出来喜洋洋》的调子,还是熟悉的四川腔,可不刺耳,反倒像老友在耳边哼。

最绝的是方言。

以前菜市场一句“沙瓤番茄两块五昂”,听得人脑壳嗡嗡响,以为是“两斤”。

现在手机打开个小程序,摊主一开口,字幕立马蹦出来:“沙瓤番茄2.5元/斤,对吗?”——比亲闺女还靠谱。

老年大学开课教句容话,12节课,学完发“方言达人”徽章,买药打九折,报名三天爆满,四川人、安徽人、山东人挤一块儿,边学边笑,谁还怕听不懂?

政府还搞了个“方言保护白皮书”,说要录一千小时的本地话,还邀请外地老人来讲老家故事,讲完送30块话费。

成都人说红油抄手该放几勺花椒,句容人听懂了,还记下来——不是谁征服谁,是两种口音,慢慢在同一个屋檐下,长出新的味道。

潮气没跑,但有人给你递了除湿机;辣味没变,只是从快递箱搬进了菜市场;夜里不再冷清,川剧的锣鼓敲进了江南的月光里;听不懂的话,手机替你翻译,连政府都愿意听你说两句家乡话。

原来,不是你适应不了新地方,是这个地方,悄悄学会了怎么接住你。

来源:悦户外徒步旅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