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产”从地方风味到百亿产业跃升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14:34 1

摘要:广东茂名甜蜜的荔枝、山西大同金色的黄花、重庆中益药食同源的黄精、宁夏贺兰山东麓醇厚的葡萄酒……“土特产”立足乡土、彰显特色、做强产业,小产品成就大事业,成为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破浪前行的强劲引擎。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直接年产值从6

广东茂名甜蜜的荔枝、山西大同金色的黄花、重庆中益药食同源的黄精、宁夏贺兰山东麓醇厚的葡萄酒……“土特产”立足乡土、彰显特色、做强产业,小产品成就大事业,成为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破浪前行的强劲引擎。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直接年产值从6398亿元提升至9690亿元,实现“五连增”。

扎根乡“土”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独特的地理、气候、降水和土壤等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各地深挖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通过培育、激发特色产业生命力,让沉睡的土地焕发新生机。

陕西延安种植苹果已有80多年历史,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认证的地处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的红色沃土。如何让苹果在延安扎下根,成为富民增收的土特产?近年来,20项本土栽培技术获推广,为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根基;189条智能选果线高速运转,精准分级分选,166.8万吨的冷藏气调库,保障了苹果“从枝头到舌尖”的新鲜,实现全年供应无淡季。

如今,延安苹果的种植规模约占全球的1/20、全国的1/10、陕西省的1/3,成为世界上集中连片种植苹果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在此基础上,当地还推出苹果醋饮、脆片等衍生产品,依托苹果休闲观光体验园等文旅融合项目,激活区域经济活力。去年,延安苹果电商销售突破45亿元,152个直销门店遍布全国大中城市。搭乘中欧班列,延安苹果的甘甜已飘香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果篮里的“中国味道”。

专家指出,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激活乡土资源,既要建立科学的资源普查机制,摸清山水林田的“家底”,更需通过科技创新提升资源转化效率,在土地耕耘上找差异、找特色,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中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写好“土”字文章。

突出地域“特”点

为适应新的消费需求,各地突出地域特点,整合乡土优势资源、挖掘“土特产”的文化内涵与构建文旅消费场景,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土特产+文旅”发展模式,更好地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了从“卖产品”到“卖品牌”“卖体验”的跨越,走出一条富有鲜明特色,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擦亮“金字招牌”。

云南咖啡曾因品种单一、种植粗放、加工滞后、附加值低,一度导致咖农利润微薄。“十四五”期间,当地政府出台“咖六条”等系列措施,为产业注入强劲动能。良种繁育基地里,卡蒂姆老树焕发新生,瑰夏、铁皮卡等世界级名种在此扎根,105万亩精品咖啡园蓝图铺展。云南省农科院加工所研发的“低温超萃”技术,仅需1.5小时便能锁住咖啡豆中的精华,风味还原度高达90%。此外,“咖啡+书吧、露营”等新业态,将咖啡产业的增值收益惠及千家万户。如今,云南咖啡精深加工率突破80%,当地超过60万咖农人均增收3000多元。去年,云南咖啡更是香飘四海,出口量达3.25万吨,同比激增358%,足迹遍及荷兰、德国、美国等29个国家和地区。云南咖啡的“破茧成蝶”,生动诠释了“特”立独行方能行稳致远的产业之道。

专家强调,做强“土特产”,还需摆脱同质化困局,用敏锐的市场嗅觉、开阔的发展思路,探索打造乡村特色产业新业态。要重点培育与支持,让一个个土特产实现从“小而美”到“大而强”的跨越,推动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向品牌化、标准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打造具有全国甚至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消费名品”。

建成集群“产”业

近年来,各地将集群化发展思路融入农业发展,从“单兵作战”到“抱团突围”,通过集群化发展让本地农产品“小生意”做成全球“大买卖”,让“土特产”有了规模底气;积极探索“资源整合+跨境贸易”等业态融合新路径,从“线下销售”到“直播电商”,从“单一产业”到“多元融合”,为“土特产”打开了出海的新大门。

浙江省知识产权局局长谢小云介绍,浙江省已培育350个地理标志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千亿元,带动13万户农民增收致富。“‘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在17个省市种植8000多万亩,增产稻谷64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168亿多元,一颗小种子绽放了大能量。”谢小云说,“丽水山耕”连年领跑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榜单,“天目山宝”“禹上田园”“苍农一品”等名特优品“百花齐放”。

在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的山东佰味郎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内,机器自动完成卷饼的上糊、摊匀、起边、揭下等工序,一张张卷饼快速成型。“阳谷县将农产品出口纳入全县外贸高质量发展规划,成立了农产品出口产业集聚区领导小组,培育引领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拓展对外贸易。”阳谷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贵民表示,近年来,该县抢抓对外开放新机遇,去年农产品出口额达19.2亿元,连续六年稳居聊城市第一位。阳谷县的实践,是山东以集群化发展破解乡村产业“散、小、弱”难题的缩影。如今,阳谷县的农产品出口公司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模式,在国际市场站稳了脚跟。当地生产的面点、禽肉、羽绒等产品,成功销往欧盟、日本、马来西亚、韩国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专家指出,做强产业链,让“土特产”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既要在主体培育上扶持龙头企业牵引发展,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多元经营主体,也要在要素配置上,推动技术、人才、资本等向乡村集聚,让生态资源可蓄能、能变现。同时,还要在利益联结上,完善“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向世界递出更多“土特产”名片。

来源:中国食品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