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原的建城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97年,当时晋国卿大夫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修筑了晋阳城,成来成为了赵国早期的都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设立了太原郡,晋阳就是郡治所在地。汉代,全国设了十三州,并州刺史部治所就设于晋阳,太原自此又有了“并州”之称,这也是其简称“并”
太原,简称“并”,别称“龙城”,(没错,但使龙城飞将在,说的就是太原)古称晋阳、并州,是山西省省会。太原有着超过2500年建城史。
太原的历史,就是一部厚重的史书,记载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变迁。
太原的建城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97年,当时晋国卿大夫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修筑了晋阳城,成来成为了赵国早期的都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设立了太原郡,晋阳就是郡治所在地。汉代,全国设了十三州,并州刺史部治所就设于晋阳,太原自此又有了“并州”之称,这也是其简称“并”的由来。
隋唐时期是太原的黄金时代。隋朝时,太原(当时还是称并州)已是全国性的大城市。李渊、李世民父子从太原起兵,建立了大唐王朝。唐朝几位帝王曾数次扩建晋阳城,并封其为“北都”或“北京”,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三京”。诗仙李白曾盛赞“天王三京,北都居一”。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和北汉或发迹于晋阳,或以此为国都,太原因此得了“龙城”的美誉。
到了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灭北汉后,因为憎恨太原军民的顽强抵抗和忌惮其“龙城”声誉,下令火烧、水灌晋阳城,一座历经近1500年辉煌的古城遭到毁灭性破坏。但太原并未就此湮没,三年后(公元982年),新的太原城在距古晋阳城北四十余里的唐明镇一带重建。在明清时期,太原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商业、手工业城市。
到了1924年,在山西共产主义先驱高君宇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太原支部诞生。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随后设立太原市人民政府,作为山西省省会,掀开了新的发展篇章。
太原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北部,汾河中游,是一座地理环境独具特色的城市。
太原市总面积6909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呈簸箕形。东、西、北三面群山合抱,中南部为汾河河谷平原。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64.79%,丘陵占12.94%,平原占15.64%。娄烦县的赫赫岩山主峰海拔2708米,为全市最高点;清徐县西青堆的汾河漫滩海拔760米,为最低处,高差达1948米。这种“三面环山,一水中分”的地貌格局,自古便赋予了太原“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气候上太原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其主要特点是冬寒夏热、春秋短促、昼夜温差大、降水少且集中。年均气温约9.8℃,年均降水量约417-468毫米。得益于这种气候和地形,太原“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被誉为“清凉太原”。
行政区划与人口:截至2025年9月,太原市下辖6个区(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3个县(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代管1个县级市(古交市)。全市常住人口551万,城镇化率达89.34%。
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太原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重工业基地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156项工程中有11项落户太原,逐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让其成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传统的优势产业包括能源、冶金、机械、化工等。近年来,太原坚定不移地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致力于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特种金属材料等六大千亿级产业链。华为矿山业务全球总部、科大讯飞、深圳惠科等一批标志性项目相继落地。
经济上2024年,太原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5418.87亿元。其中,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为68.4%;第二产业占30.7%;第一产业占0.9%。这组数据也反映了太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态势。
交通上太原承东启西、联通南北,是全省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和窗口。其地处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结合部,在全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布局中,具有东融南承西联北拓的重要作用。太原武宿国际机场是国内干线和首都国际机场的备用机场。太原站、太原南站是重要的铁路枢纽。近年来,太原市加快铁路、城轨、公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打造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曾经的太原,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挑战。近年来,太原市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城市面貌和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改善。
汾河是太原的母亲河。通过持续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曾经的“一水中分”重现碧波,汾河太原城区段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和生态景观廊道。夏季清晨,在汾河水上还能看到备战运动会的皮划艇队训练的身影。
太原在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注重保护历史文脉。以钟楼街片区提质改造为例,工程于2020年4月启动,改造过程中“没有拆一处老建筑”,最大可能地保留了太原老城的城市记忆,实现了文脉与商脉的互通延续,激活了传统历史文化街区。
太原,这座有着两千五百余年建城史的古都,集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转型的经济和焕新的生态于一身。
它从《诗经》中的“大原”走来,历经晋阳古城的烽火与繁华、唐宋的鼎盛、近代的工业建设,直至今日致力于转型发展的新征程。其“三面环山,一水中分”的地貌格局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塑造了其“锦绣太原城”的基底。而从传统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迈进,则展现了这座城市与时俱进的活力。
今天的太原,正如其所倡导的城市精神——“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所诠释的那样,在传承深厚历史文脉的同时,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优美的生态和更创新的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来源:上杉绘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