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眼看着别人家的花生苗绿油油、齐刷刷地长了一大截,自家的却像是“睡不醒”,总是矮了一头,心里是不是又着急又纳闷?同样是播种,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眼看着别人家的花生苗绿油油、齐刷刷地长了一大截,自家的却像是“睡不醒”,总是矮了一头,心里是不是又着急又纳闷?同样是播种,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俗话说“苗好一半收”,花生苗期长得不好,后期的产量和果实的饱满度都会大打折扣。今天,咱们就抛开那些让人头大的专业名词,结合老农们代代相传的土经验和实实在在的田里做法,把导致花生苗“长不高”的几个大坑一个个揪出来,看看你到底踩中了哪一个!
第一大坑:播种“一竿子插到底”
很多老乡种花生,图省事,挖个坑就往深里种,觉得埋得深,种子才踏实。这可就大错特错了!
坑在哪里?花生种子本身储存的营养就那么多,就像一个小娃娃背着一口袋干粮出门。如果你把它种得太深,它从土里钻出来要走的“路”就太长,还没等见到阳光,干粮(种子营养)就消耗殆尽了,哪还有力气长高长壮?即使勉强钻出来,也是弱不禁风,又黄又瘦。
正确做法:记住一个口诀:“深不没指,浅不露风”。播种深度大概是你食指第一个指节的深度就够了,大约3到4厘米。如果播种那几天天气好,土壤疏松,可以稍微浅一点;如果地有点干或者风大,可以稍微深一点,但绝对不能超过5厘米。确保种子能轻松“破土见天日”。
第二大坑:浇水“一瓢水泼到底”
花生出苗前后,浇水是门大学问,搞不好就直接把苗给“坑”在土里了。
坑在哪里?
出苗前大水漫灌:刚播完种,如果遇上天气不太好,怕不出苗,就拼命浇水。结果土壤表面结成一层硬壳,花生苗力气小,顶不开这层“钢板”,就只能蜷缩在下面,最后憋黄了。这就叫“水多闷了苗”。
出苗后立即大水:小苗刚冒头,根系非常弱,像婴儿的头发丝。这时候如果你用大水猛浇,不仅容易把幼苗冲倒,还会让土壤里的空气被挤走,根系无法呼吸,就会烂掉,变成“小老苗”,永远长不高。
正确做法:
播种前:最好是在播种前,看好天气预报,如果近期无雨,就提前把地浇透,这叫“造墒”。等土壤湿度正合适(手握成团,落地散开),再播种。
出苗前: 如果实在干旱,只能用喷壶或喷雾器轻轻洒水,保持表土湿润即可,绝不能积水。
出苗后: 要“蹲苗”。就是故意让它“渴”一点。只要叶子不打蔫,就尽量不浇水或少浇点水。这样能逼着它的根系往下扎,去深处找水喝。根扎得深,后期才能长得旺,抗风抗旱能力也强。等它度过苗期,开始大量开花扎针的时候,再保证水分充足。
第三大坑:上肥“一勺子喂到底”
“庄家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但苗期的肥,可不是随便喂的。
坑在哪里?
种肥挨得太近:播种时,把肥料直接丢在种子上,或者紧挨着种子。肥料在土里融化时会产生一定的“热度”,就像把种子放在热水旁边,很容易就会“烧根”或“烧芽”,造成不出苗或者出苗即死。
苗期乱用氮肥:看到苗子黄、长得慢,心里一急,抓一把尿素或者追施大量高氮的肥料,希望它“一夜长高”。结果呢?肥料太猛,娇嫩的幼苗根本受不了,反而造成肥害。即使没烧苗,过多的氮肥会让花生只顾着长叶子,看起来油光碧绿,但根系和后面的花、果都长不好,这叫“只长秧子不结果”。
正确做法:
底肥要足:肥料主要应该在耕地前就均匀撒到地里,翻耕下去,让肥料和整个耕作层的土壤充分混合。这样种子接触不到高浓度的肥料,又能缓慢吸收营养。
种肥要隔开:如果播种时想带点肥料(口肥),一定要用安全的肥料,并且确保肥料在种子下方或侧方5厘米以外的地方。
苗期轻追肥:苗期如果真缺肥,叶片发黄瘦小,可以追施一点点提苗肥,但一定要“薄肥勤施”,用量要少,兑水要多,离根部远一点浅施。其实,只要底肥充足,苗期基本不用追肥,让它稳稳当当地“蹲苗”才是正道。
总结一下,想让花生苗不“矮人一头”,您得记住这三句顺口溜:
播种深度要记牢,食指一节刚刚好;
浇水莫急慢慢来,蹲苗壮根是法宝;
施肥远离种子根,底肥充足苗不吵。
避开这几个苗期管理的坑,您家的花生苗一定能后来居上,为秋天的好收成打下最结实的基础!
您在种花生的时候,还遇到过哪些让你头疼的问题?是苗出不齐,还是后期叶子发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经验,咱们一起交流,共同丰收!
本文内容仅为普及农业种植经验和常识,因各地土壤气候条件及管理方式差异,实际应用时请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来源:记录乡村与乡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