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话说得好,“种蒜不出九,出九长独头”。眼看着天气一天天凉下来,很多人才想起来种蒜的事儿,一拍大腿:“哎呀,给忙忘了!现在种还来得及吗?”
老话说得好,“种蒜不出九,出九长独头”。眼看着天气一天天凉下来,很多人才想起来种蒜的事儿,一拍大腿:“哎呀,给忙忘了!现在种还来得及吗?”
我在这里给您一个准信:来得及!现在正是种蒜的“最后一班车”,抓点紧,管理跟上,等到过年阖家团圆的时候,桌上那盘热气腾腾的饺子,就能配上咱们自家种的新蒜瓣,那个鲜灵劲儿,想想都美!
可为啥有人种的蒜,总是瘦瘦小小,跟“营养不良”似的,别说卖相了,自己吃着都嫌辣味不足?问题啊,就出在了一些你没注意到的关键点上。
第一步:选种是基础,好母出好儿
咱种蒜,可不能随便从菜市场买几头蒜就埋土里。菜市场卖的蒜,很多是经过冷藏处理的,是为了延迟发芽,方便储存,您直接拿来种,它发芽慢,甚至不发芽,白白耽误了工夫。
那该选什么样的蒜种?
您就记住三点:一看个头,二看硬度,三看瓣数。挑那些蒜头个头大、捏着硬邦邦、蒜瓣清晰饱满的。最好是找本地的老乡或者可靠的种子站买专门留种的蒜。每一个蒜瓣就是未来的一头新蒜,底子打好了,后期才能长得壮。
剥蒜种的时候,也有讲究。要把底部那个干硬的小底盘(蒜薹)剥掉,这样它接触土壤后,生根才快。外衣可以轻轻剥掉,但千万别伤着蒜瓣本身那层光滑的表皮,那是它的“防护服”。
第二步:整地是门道,土好蒜才肥
蒜是个“馋嘴”又“娇气”的作物。它喜欢疏松、肥沃的土壤,最怕板结和积水。地整不好,蒜种再好也白搭。
怎么整地?
1. 深翻晒太阳:把地深翻大概二十到三十公分,让土壤见见太阳,这叫“晒垡”。阳光能杀灭土壤里一些看不见的病菌和虫卵,还能让土变得更松软。
2. 底肥要下足:这是最关键的一步!翻地的时候,一定要把底肥施足。什么是好的底肥?就是那些完全发酵好的农家肥,比如羊粪、牛粪。这种肥力温和、持久,能让土壤变得油黑发亮,特别有劲儿。记住,一定是发酵好的,不然在土里发酵产生热量,会把蒜根“烧”坏。均匀地撒在地里,和土壤混合在一起。
3. 做畦开沟:地整平后,做成一条条的小高畦,畦与畦之间留出走路和排水的小沟。这样下雨或者浇水时,多余的水能及时流走,防止蒜种因为水多而烂掉。
第三步:播种是关键,深浅定成败
万事俱备,只欠播种。这个环节,细节决定收成。
播种时间:俗话说“中秋不在家,端午不在地”,指的就是大蒜秋播中秋前后,收蒜在端午前后。现在这个时节,正是秋播的尾巴,抓紧下土,它就能在入冬前长出健壮的根系和几片叶子,安全过冬。
株距行距: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稀。太密了,互相抢营养,都长不大;太稀了,浪费地。行距大概十五到二十公分,株距大概十到十二公分,正好。记住口诀:“密了不长蒜,稀了浪费田”。
播种深度:这是很多人忽略的一点!蒜瓣种多深合适?记住:覆土厚度大约是蒜瓣高度的2倍。比如您的蒜瓣有3厘米高,那就盖土5-6厘米深。太浅了,长出的蒜容易“跳根”,冬天易受冻;太深了,芽拱不出来,憋在土里,或者后期蒜头长得小。种的时候,蒜瓣的尖头一定要朝上,这是它发芽的方向,别搞反了。
浇透水:种下去之后,立刻浇一次透水,叫“定根水”。让土壤和蒜瓣紧密结合,帮助它扎根。
第四步:越冬管理是保障,开春猛长有力量
蒜种下去,不是就没事了。特别是越冬前的管理,关系到它能否安全过冬,以及开春后有没有力气“冲刺”。
出苗前:保持土壤湿润,但别积水。一般一周左右就出苗了。
越冬前:在土地上冻之前,大概在十一月底到十二月初,趁着白天化冻的时候,再浇一次“封冻水”。这次水能增加土壤湿度,防止冬天干冷的风把蒜苗冻干。有条件的话,可以在畦面上覆盖一层稻草、树叶或者旧的塑料薄膜,相当于给蒜苗盖上一层“棉被”,保溫保濕,让它安全过冬。
第五步:开春追肥是冲刺,蒜头膨大全靠它
等来年开春,天气回暖,冰雪融化,蒜苗开始返青,这时它就进入了生长的“黄金期”。
返青水肥:土地完全化冻后,浇一次“返青水”,同时追一次肥。这次追肥,可以用一些速效的肥料,比如腐熟好的粪水或者购买的蔬菜专用肥,目的是催促叶片生长,为后面蒜头膨大积累能量。
蒜头膨大期:这是最关键的一次追肥!大约在抽蒜薹的前后。这个时候,地下的蒜头开始要“发力”长大,营养必须跟上。这次施肥,就好比是长跑运动员最后的“能量胶”,直接决定了蒜头的个头和产量。同样,以磷、钾含量高的肥料为主,能让蒜头长得更结实、更辛辣。
按照这个流程走下来,您就等着端午前后,收获一头头饱满结实、辛辣味足的大蒜吧!从剥蒜种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透着咱庄稼人的智慧和汗水。现在行动,就是抓住了最好的时机。别再犹豫,赶紧找块地,或者腾出几个泡沫箱,把蒜种上,为自己和家人的餐桌,添一份自给自足的喜悦和健康!
您家种过蒜吗?您觉得是秋播的蒜好吃还是春播的蒜好吃?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种蒜小妙招!
本文内容为经验之谈,仅供参考,具体种植请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灵活调整。
来源:姑婆话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