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None那年秋天,洛阳北郊的昭觉寺前,地上还没干的血迹,和被战马践踏过的泥泞混在一起。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None那年秋天,洛阳北郊的昭觉寺前,地上还没干的血迹,和被战马践踏过的泥泞混在一起。
空气里有火药味,也有那种打完仗后特有的沉寂。
谁都没想到,安史之乱这场折磨了大唐八年的乱局,会在这里收尾。
但真正让这场战局转向的,不是某位将军的战术,也不是哪位皇帝的圣断,而是一个“老丈人”的一句话。
仆固怀恩,那时候镇守汾州,是朝廷倚重的老将。
他的女儿,嫁给了回纥的登里可汗,成了正妻。
在那个讲究姻亲联盟的年代,这门亲事不只是联络感情,更是政治筹码。
史朝义就没料到,自己寄出的求援信,最后竟成了唐军的突破口。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
那会儿,朝廷刚刚换了皇帝,唐代宗李豫刚继位,局势很微妙。
宫里刚送走两位皇帝,肃宗李亨和太上皇李隆基都在短时间内去世。
朝中人心未稳,各地藩镇也都在观望。
史朝义看准这个空档,觉得是个好机会。
他那时候号称“大燕”皇帝,占着洛阳,手里还有十万精锐。
可惜粮草紧张,兵源也不宽裕,打算学安禄山那一套,直接南下攻长安。
可兵不够,怎么办?他想到了回纥。
那地方靠西北,一向和唐朝关系不错,安禄山当年也想过拉他们下水,但没成。
史朝义比安禄山多了一笔“投资”:金银财宝。
他打的算盘是——给得够多,谁还不动心?
果不其然,登里可汗收了信、看了礼,真动了心。
他带着十万骑兵准备直奔长安。
这个时候,朝廷的反应很快。
代宗派去劝说回纥的,不是别人,正是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怎么劝的?没人记下他原话,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没有靠命令,也不是靠利益,而是靠亲情。
“长安是我守的城,是你妻子娘家的根。
你要是打过来,叫我怎么做人?”
据说这是他在帐里说的原话。
登里可汗沉默很久,最后点头。
于是,回纥军队掉头东进,目标从长安变成了洛阳。
这一下,史朝义傻了。
他本来想借兵打长安,结果回纥倒过来帮唐军打他。
更糟的是,他还没来得及调整部署,唐回联军已经兵临城下。
唐代宗这边反应也快,马上任命雍王李适为主帅,仆固怀恩为副帅,统领十五万大军西路进攻,加上回纥骑兵十万,两路夹击洛阳。
关键的战斗点,就定在了昭觉寺一带。
那天是762年10月30日,燕军刚在城北布下大营,鱼朝恩就率神策军发动突袭。
燕军还没站稳脚跟,前阵就被撕开了个大口子。
史朝义亲自督战,设指挥于寺内,试图稳住阵线。
他那时候已经没得选了。
再退,连洛阳都保不住。
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是镇西节度使马璘冲阵那一刻。
他没多说话,直接纵马冲进敌阵,连拔两面燕军大旗。
那场面,有人后来回忆,说马璘身上的甲都被箭射得咯咯作响,可他没停,后面唐军跟着杀入,燕军彻底乱了。
昭觉寺前的阵地,很快被突破。
接着是石榴园、老君庙,一路打下来,燕军连退都退不了。
战死的、踩死的、被俘的,加起来超过八万。
史朝义带着残部突围,往东逃。
但这时候,他已经没地方去了。
他先逃到郑州,守将不敢收;又转去汴州、濮州、滑州,处处闭门。
最后到了范阳,已经孤身一人。
那年冬天,他被人吊死在城外的一棵老槐树上。
没有仪仗,没有棺椁,连一个像样的下葬都没有。
而这场决定战局的昭觉寺之战,俘虏两万,斩首六万。
洛阳从此回归大唐。
可是这事儿没完。
回纥军进了洛阳之后,不是来庆祝胜利的。
他们当成“敌城”来对待。
进城那晚,很多地方点起了火。
市场被洗劫,百姓的家门被踹开,连寺庙都没能幸免。
仆固怀恩当时已经无力阻止。
他曾说过,回纥是盟友,不是雇佣兵。
但那一夜之后,洛阳人再也不信这话了。
等回纥军撤走时,有的街区只剩下废墟。
大唐虽然赢了仗,但元气大伤。
朝廷内忧未解,地方节度使开始坐大。
昭觉寺一战虽然是乱世的终点,却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从那以后,很少有人再愿意提起仆固怀恩的名字。
参考资料: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杜文玉,《安史之乱史实考辨》,中华书局,2015年。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七《仆固怀恩传》。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至二百二十二,司马光撰。
来源:历史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