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元鸡排与 600 元的温暖 —— 对话景德镇 “鸡排主理人” 李俊永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13:35 1

摘要:下午 2 点 50 分,景德镇昌江区的人行道已排起蜿蜒的队伍,穿蓝色围裙的李俊永正弯腰往油锅里放鸡排,金黄的外壳在高温中滋滋作响。“左手塑料袋打开举好,右手付款码准备!” 他头也不抬地喊着,声音里带着南昌人特有的爽朗。

6 元鸡排与 600 元的温暖 —— 对话景德镇 “鸡排主理人” 李俊永

一、街头烟火:百米长队里的“鸡排哲学”

下午 2 点 50 分,景德镇昌江区的人行道已排起蜿蜒的队伍,穿蓝色围裙的李俊永正弯腰往油锅里放鸡排,金黄的外壳在高温中滋滋作响。“左手塑料袋打开举好,右手付款码准备!” 他头也不抬地喊着,声音里带着南昌人特有的爽朗。

这是他走红后的第 12 天,单条抖音视频播放量突破 320 万,人民网点评的 “6 元鸡排卖出 60 元情绪价值” 已成为网络热句。但此刻的李俊永,正严格执行着他的 “三大原则”:给学生留的鸡排单独放在保温箱,标价牌清晰写着 “学生 5 元,成人 6 元,24 点后 7 元”,装鸡排的塑料袋全都敞着口。

“您这敞口装鸡排的规矩,顾客不会觉得不方便吗?” 我指着他手边垒得整齐的塑料袋问道。

李俊永直起身擦了擦汗,指尖还沾着面包糠:“这是防闷!刚炸好的鸡排脆得掉渣,封起来水汽一焖就软了。有回个小姑娘说‘李叔,昨天的鸡排不脆’,我当天就改了规矩。” 他拿起一块刚出锅的鸡排晃了晃,油星子在阳光下闪着光,“吃的东西,口感骗不了人。”

谈及“4 点半后不接散客” 的规定,他忽然笑了,眼角堆起皱纹:“去年冬天被学生骂‘撒谎精’骂醒的。那阵儿人多,几个中学生放学来买,等了 40 分钟还没吃到,冻得直跺脚。” 他指了指摊位后方的时钟,“现在我下午 2 点出摊,专门留 200 份给学生,4 点半到 6 点只接校服党,他们上课辛苦,得让娃们吃上热乎的。”

正说着,穿校服的男孩跑过来:“李叔,要微辣!” 李俊永抓起鸡排称重时特意多夹了一块:“昨天考试考得不错吧?加块鸡米花奖励下。” 男孩愣了愣,笑着鞠躬跑开。“常来的娃我都熟,谁爱吃辣谁不吃,记在心里比写在本子上管用。” 他说这话时,语气里藏着不易察觉的温柔。

二、情绪价值:段子里的生活智慧

排队的人群里,总能听到此起彼伏的笑声。穿西装的上班族举着手机录像,姑娘们跟着李俊永的口令同步打开塑料袋,连带着等待的焦虑都消散了大半。“美味即将到来,耐心比鸡排更珍贵!”“塑料袋 6 块,鸡排免费,吹走不认账啊!” 这些被网友整理成 “鸡排课堂笔记” 的金句,成了他的标志性符号。

“您这些俏皮话是特意想的吗?”

“哪用特意想,都是排队时琢磨出来的。” 李俊永往油锅里撒了把花椒,香味瞬间漫开,“有回排队的阿姨催得急,我顺口说‘您别急,这鸡排跟您家炖肉似的,火候到了才香’,阿姨立马不催了。” 他忽然压低声音,“上次有个小伙子失恋了,买鸡排时耷拉着脸,我跟他说‘失恋算啥?我年轻时候穷得连鸡排都吃不起,现在不也挺好’,后来他天天来,说听我贫两句就舒坦了。”

这种“唠嗑式服务”,在快节奏的当下显得格外珍贵。有网友在视频下留言:“加班到深夜来买鸡排,李叔一句‘别亏了自己的胃’,比男朋友的安慰还管用。” 还有人特意从九江赶来,就为了听他说句 “欢迎来景德镇”。

“人民网说您卖的是‘情绪价值’,您理解的情绪价值是什么?”

李俊永掰着手指头算:“学生要的是被照顾,上班族要的是解压,老人要的是热闹。我炸鸡排时多笑两声,递鸡排时多说一句,他们心里舒服了,这鸡排才吃得香。” 他指了指排队人群里的老阿姨,“张阿姨天天来,不是为了吃鸡排,是没人说话,来这儿能跟我唠两句家常。”

下午 4 点,天空飘起细雨。李俊永从摊位底下抽出两把大伞,递给排在队尾的母女:“别淋着,我这儿有伞,吃完记得还就行。” 女孩妈妈掏出手机要扫码付款,他摆着手拒绝:“伞是借的,不是卖的,咱不能啥都谈钱。”

三、品质坚守:拒绝“科技与狠活” 的笨办法

在预制菜横行的时代,李俊永的鸡排摊坚持“现点现炸”。每天凌晨 5 点,他就和妻子去菜市场挑鸡胸肉,切成巴掌大的块,用盐、料酒、姜片腌制 6 小时,裹粉时严格按照 “面粉 + 淀粉 + 面包糠” 的比例,连油温都固定在 170 摄氏度。

“有人劝您用半成品省事儿,您为啥不同意?”

“那哪行!” 李俊永的语气忽然严肃起来,“有批发商找过我,说冻鸡排能省一半功夫,我尝了一口就吐了,全是添加剂味儿。” 他掀开腌制桶的盖子,里面的鸡胸肉泛着新鲜的粉色,“我儿子也爱吃我炸的鸡排,我不能砸自己的招牌,更不能坑别人家的娃。”

这份较真,让他在走红后拒绝了所有商业合作。“上周有连锁品牌找我加盟,说给我开 50 万加盟费,我直接拒了。” 他擦了擦油腻的围裙,“我就会炸鸡排,加盟了要是品控跟不上,不是骗人家钱吗?我只做景德镇的鸡排哥,多了做不来。”

妻子端来一杯凉茶,插话说:“他每天只炸 800 份,卖完就收摊,多一份都不做。有回游客出双倍价钱,他说‘今天的鸡排比完了,明天再来吧’。” 李俊永接过杯子笑了:“食材要新鲜,炸多了卖不完就浪费了,做生意得实在。”

这种“笨办法”,反而成了最动人的招牌。有顾客对比过别家鸡排:“李叔的鸡排外酥里嫩,咬开能看到肉丝,不是那种烂糊糊的合成肉。” 甚至有美食博主专门做测评,结论是 “6 元能吃到这品质,性价比绝了”。

四、城市温度:城管与文旅局的“柔性守护”

下午 5 点,昌江区城管执法队的王队长带着队员来巡查。与想象中 “驱赶摊贩” 的场景不同,王队长递过来一张申请表:“李师傅,固定摊位的审批快下来了,就在前面路口,比这儿宽敞。”

李俊永赶紧接过来:“太谢谢你们了,之前占道经营给你们添麻烦了。”

“您这摊儿成了网红打卡点,我们也得跟上服务。” 王队长笑着说,执法队专门成立了 4 人专班,每天下午 3 点到 8 点来维持秩序,“既不能影响交通,也得让您安心做生意,这才是为民服务嘛。”

这种“刚柔并济” 的治理模式,成了 “鸡排哥” 现象的重要注脚。李俊永指着不远处的隔离带:“他们特意给我划了排队区域,还装了路灯,晚上来买鸡排的人再也不用摸黑了。”

更令人意外的是,景德镇文旅局找上门来,邀请他担任“文旅推介官”。“他们说想围绕我的摊儿做个‘街头烟火地图’,把周边的老瓷窑、小吃摊都串起来。” 李俊永有点不好意思,“我就是个炸鸡排的,哪儿懂什么推介啊?不过能为景德镇做点事,我乐意。”

文旅局工作人员小陈解释:“‘鸡排哥’的故事里有景德镇的温度,游客来买鸡排时,还能听他讲景德镇的老故事,这比硬邦邦的宣传管用多了。” 目前,文旅局已设计出 “鸡排 + 瓷窑” 的打卡路线,国庆期间即将推出。

傍晚 6 点,李俊永的父母带着刚放学的儿子来帮忙。父亲负责切菜,母亲收拾摊位,儿子则给顾客递纸巾,一家人配合默契。“网友叫我们‘鸡排家族’,挺贴切的。” 李俊永的妻子擦着汗说,“之前就我们俩干,走红后家里人都来帮忙,累是累点,但心里踏实。”

五、流量之外:“始终如一” 的初心

晚上 10 点,最后一份鸡排卖完,李俊永开始收拾摊位。手机里不断弹出新的私信,有找他代言的,有想拜师学艺的,还有邀请他上综艺的,他都一一回复 “谢谢,不用了”。

“走红后生活变化这么大,您担心过热度褪去吗?”

李俊永把锅碗瓢盆放进三轮车,动作熟练:“我从来没觉得自己红了,就是炸鸡排的。之前在景德镇就小有名气,每天也能卖几百份。” 他顿了顿,语气诚恳,“热度是虚的,鸡排好不好吃才是实的。就算明天没人排队了,我还是每天 2 点出摊,炸 800 份鸡排,这不会变。”

谈及未来,他没有宏大的计划,只想着把固定摊位弄好,再添个遮雨棚,“冬天让顾客少挨点冻”。至于拒绝加盟,他有自己的坚持:“每个地方的口味不一样,景德镇的鸡排得配景德镇的烟火气,搬去别的地方就不是那味儿了。”

临走时,他忽然从保温箱里拿出一块鸡排:“刚留的,你尝尝。” 咬下去的瞬间,酥脆的外壳在嘴里碎裂,鲜嫩的鸡肉混着香料的味道散开。夜色里,他的三轮车灯光渐渐远去,留下满街的香气。

远处传来他的吆喝声:“明天见啊,记得带敞口塑料袋!”

烟火气里的城市良心

从南昌到景德镇,从默默无闻到全网走红,李俊永的鸡排摊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普通人的生活智慧—— 用真诚对待食物,用善意温暖人心。6 元的鸡排之所以能卖出 600 元的体验,不仅在于食材的新鲜,更在于那份 “以心换心” 的坚守。

景德镇的街头,这样的烟火气还有很多:老瓷窑里师徒间的叮嘱,早点摊老板记得熟客的口味,城管队员为摊贩找摊位的奔波。这些细碎的温暖,汇聚成城市最动人的底色。正如李俊永说的:“只要实实在在做事,真心真意待人,就一定能被生活温柔以待。”

而那些排队时的笑声,敞口塑料袋里的酥脆,深夜里的一句安慰,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这个快节奏时代里,最动人的治愈力量。(桂孝树、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撤掉)

来源:九江新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