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乡村记忆——葫芦瓢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5 22:23 1

摘要:葫芦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枝蔓生长快,茎多毛,卷须分叉,有麝香气味。叶稠密。夏秋开白花,花大,白色,美观。果实的形状因种类而异,具体的说又分为瓠子、葫芦、匏瓜(瓢葫芦)和扁葫芦几种。在没有结果之前,从种子、藤蔓、叶子和花形上很难区分。

读者朋友们,你见过葫芦吗?你们家以前用过用葫芦做的水瓢吗?

旧时的农村,许多生活用具都是依据当地资源手工制作,葫芦瓢便是其中之一,它曾是舀水的重要工具。


葫芦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枝蔓生长快,茎多毛,卷须分叉,有麝香气味。叶稠密。夏秋开白花,花大,白色,美观。果实的形状因种类而异,具体的说又分为瓠子、葫芦、匏瓜(瓢葫芦)和扁葫芦几种。在没有结果之前,从种子、藤蔓、叶子和花形上很难区分。

葫芦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葫芦瓢理所当然也便历尽沧桑、阅历丰富。河姆渡文化在我国考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年考古学家在现场便发现了葫芦种子,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便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的记载。专家考证,“壶”即“葫芦”,甲骨文里的“壶”便是葫芦形状。由于葫芦跨越的历史漫长,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便与许多民间传说、民间俗语,甚至成语挂上了钩。诸如“依葫芦画瓢”,是说缺乏创意,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步人后尘;“按下葫芦起来瓢”,引申为前头的麻烦事还没有解决完,新的麻烦事又接踵而至,此起彼落,顾此失彼;“谁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意思是故弄玄虚,有意制造神秘感;成语“悬壶济世”更是对救死扶伤的赞扬。

在植物界果实中,葫芦应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品种。嫩时,和其它瓜果蔬菜一样,也是庄户人家伴饭的菜肴之一。或热炒、或凉拌,或做馅,清香可口。虽然算不上回味无穷的美味佳肴,但由于它生长不择地理条件,只要有水有肥,便郁郁葱葱,硕果累累,为农家人所喜欢。每家每户的园子里,或专门为它搭个架子,或干脆就在篱笆上,任其爬蔓生长。吃时,从秧子上摘下来,用清水一洗,就可以做菜了,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到了秋季后,几阵秋风、几番秋雨,秧叶开始泛黄。再有几场冷霜苦雨,秧叶便全部干枯脱落。葫芦的表面颜色,也便由绿变白,最后变黄,外壳也逐渐坚硬起来。摘下后,放在堂屋檐下的窗台上晒上一个冬季,这个葫芦便具备了做瓢的条件。

老家种植的葫芦分为长葫芦和圆葫芦两种,长葫芦呈直条状,与丝瓜差不多,老家人管它叫西葫芦;另一种是“圆肚”葫芦。只有圆肚葫芦才有做瓢的天赋。葫芦瓢,是用葫芦干壳做成的勺,是乡下人家主要的舀水工具,叫水瓢。葫芦本身具有清热、解毒、消黄疸及通结石的效用,因此用葫芦做成的水瓢舀水,不仅清澈透亮,还能起到软化、净化水质的作用,更加健康可口。葫芦瓢不仅可以舀水,还可以盛米、盛面、盛酒、盛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都可盛装。旧时,庄户人家的水缸里、米桶里、面袋里,都少不了一个葫芦瓢。

小时候,每年的清明前后,母亲都要在菜园地的边角里点几颗葫芦籽,然后蓬一圈小树枝,几天后,葫芦籽就发芽、生长起来了。此后,葫芦秧的瓜蔓就顺着树枝爬藤。等到爬上篱笆的时候,就会开出一朵朵小白花,长出一个个毛茸茸的小葫芦,吊长在枯树枝的葫芦架上。

母亲还会特别嘱咐,千万不能用手摸,甚至都不要去指葫芦,否则葫芦会化掉。这种说法好像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庄稼人都这么说,自有它的道理在。我想,恐怕还是担心小孩子们淘气,由于好奇,用手去碰或摸,把精心培育的葫芦上面的绒毛蹭掉,等于把葫芦的呼吸毛空堵塞了,那它的长势一定会受影响。

并不是每个葫芦都可以做成瓢的。由葫芦成瓢,恰如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一样,要经过春播、夏管、秋收、冬晒,漫长时间的风吹雨淋日晒,大风大雨寒霜冷冻的煎熬,才成为有用的生活器皿。为了使葫芦能成为做瓢的有用之才,就要在它蓓蕾初绽时,有意识地去观察保护它。

当粉黄色的葫芦花开过之后,一场春雨,几天就可以看出葫芦的雏形了。这时候的小葫芦颜色嫩绿,葫芦表面会长出一层淡淡地、细细地小绒毛,晨光中会越发显得娇艳欲滴、晶莹剔透。这时候就要确定秧子壮、形状好的作为能成瓢的重点培养对象。要把这个枝蔓上的其它小葫芦全部掰掉,只留一个,为的是这个秧子的营养能全部供应这只葫芦生长,使它长得既匀称,肉质又厚。做瓢的葫芦都是些形态匀称,左右对称的葫芦坯子。长的形态不够美的一些歪瓜裂枣,就趁嫩时,摘下炒或煎当菜吃了。如果葫芦的个头太大,还要专门为它做一个支撑的架子,防止葫芦从秧子上坠落。因为从一出生就受到了特殊关照和呵护,所以它的长相比其他葫芦外观要好看的多。

炎炎的夏天,庭院里种上一棵瓢葫芦,不仅能够为庭院增添很多生气,同时还能够为人们一片阴凉,夏天的时候搬个小板凳坐在阴凉里和朋友们聊聊天,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

秋天来了时,被霜打过的葫芦藤干了,叶子开始枯萎飘落了,这时结在藤上的葫芦就开始渐渐由绿色泛出灰白色。用手指甲试探性地掐掐,掐不进去时,说明这只葫芦老巴了。即便是已经成熟老巴的葫芦,也不能马上锯开做瓢,而是要晒上一个冬天,让它里外干透。用手指弹之,狰然做响,晃悠葫芦,听到里边的葫芦籽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这样做葫芦瓢的条件才完全具备。葫芦瓢便完全脱去了水分,呈现出鲜亮的色泽,宛如瓷器般光泽,质地也变得坚硬无比,轻轻敲击,声音清脆悦耳,如同鼓声一般。

做葫芦瓢时,用刀具将葫芦表面那层白色的外皮削掉,用铅笔在它身上勾画出一条一分为二的线,沿着线小心翼翼地锯开。一个葫芦便成了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瓢。抠净瓢里的葫芦籽,把瓢再在开水锅里煮上几个滚,煮熟煮透,捞出晒干。葫芦瓢的凉晒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放在阳光下晒会使水瓢外皮不光整,甚至出现裂缝;而如果放在室内阴干,因为老葫芦里富含水分,容易发霉。在晾晒时,一定要在葫芦瓢上遮盖一层纱布。大约一周后,葫芦就会变得坚硬且带有金石质地了。就将葫芦瓢收回来,涂上桐油,这样,葫芦瓢不仅看上去外表颜色鲜亮,而且还能延长葫芦瓢的寿命。如果不摔不碰,一只瓢可以使很多年。

记得小时候,每次父亲把葫芦锯开,母亲总是掏出葫芦里的瓤和籽晒在窗台上,留作来年的种子。葫芦籽香喷喷的味道实在太诱人,虽然母亲一再告诫“小孩子不能吃葫芦籽,吃了会长龅牙的”,可馋嘴的我总是趁母亲不注意偷着吃,丝毫不担心有一天嘴里会长出难看的龅牙。

在我的家乡,葫芦瓢,这一农村的神奇发明,有水瓢与干瓢之分,其用途可谓五花八门。水瓢,用于从水缸中取水以供烹饪之需。而干瓢,则更多地用于舀取粮食、挖取面粉,甚至为家中的牲口盛放饲料。在葫芦瓢的底部开十几个小孔,它就成了下细粉的专用工具。。。。。。

用瓢葫芦做出来的水瓢非常好用,它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不管是用它来盛水、盛醋还是盛酒,都非常好用,而且还不会被腐蚀。在70年代的时候,这种用瓢葫芦做成的水瓢,可是那个年代农村里家家户户必备的神器,也是当时农村妇女们最钟爱的厨房用具之一了。

葫芦水瓢与水缸,这一对相伴已久的搭档,仿佛是一对默契的情侣,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们始终相依相偎。那时,农村尚未普及自来水,饮用水需从村边深井中汲取,再挑回家倒入大缸储存。挑水时,人们会在桶里放上葫芦瓢,其轻盈地漂浮在水面上,有效防止了水的溅洒。

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晌午或黄昏,从田间劳作归来的人们,口干舌燥之际,总是会径直走向厨房的大水缸,他们豪爽地掀起缸盖,拿起葫芦瓢,深深舀起一瓢水。那一大瓢水“咕噜咕噜”地咽下,透心的清凉在口中四溢,那是一种对水的贪婪与渴望,饮得痛快至极。

记得儿时,每当玩耍结束或放学归来,满头大汗地跑回家,我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奔向水缸,揭开水缸盖,拿起水瓢舀起冷水痛饮。那种畅快淋漓的感觉至今难忘,而那亲切的水瓢更是让人怀念不已。更有趣的是,当家里新孵出不几天的小鸡半死不活时,用瓢罩住,拿一支筷子去敲葫芦瓢,小鸡受到惊吓,便又能活了过来。难道这葫芦瓢有仙气不成?

乡下人没有过多的讲究,舀完水顺手把葫芦瓢丢在水缸里。只见轻巧的葫芦瓢悠悠地摇晃,一圈圈打着转儿,顷刻便静止在水面上,犹如停泊在河湾里的一叶扁舟。一缸清水,关系着农人的一日三餐,也滋养着葫芦瓢的血脉。几天不与水接触,葫芦瓢便失去昔日的光滑透亮,还会裂出一道道口子。不过,只要将其丢入水中泡一泡,裂开的口子便会神奇地愈合。

倘若一不小心把葫芦瓢磕得生出裂纹,长辈虽然心痛,但也会拿出针线一针一针进行缝补,直至能够照常使用。等到来年,乡亲们会重新制作葫芦瓢,防止旧的再次损坏无法修补而出现“断档”,这样一来,既不会影响浇瓜浇菜也不会影响喂养家禽。

葫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吉祥、福禄和长寿的美好寓意,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古代婚礼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古代新人行合卺(jin)礼时,一对新人手中的酒器并非我们今日所见的普通酒杯,而是剖开的葫芦瓢。卺,葫芦的一种,味苦不可食,俗称苦葫芦,多用来做瓢。合卺时以红线连结瓢柄,新郎新娘各拿一瓢饮酒,象征着夫妻同甘共苦、合而为一。这种习俗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婚姻的美好祝愿,也让葫芦瓢成为了幸福生活的象征。现在婚礼上的交杯酒即是由此而得来。

如今,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做瓢的各种新型材料层出不穷,人们用上了锃亮精致的塑料勺、铝勺、不锈钢勺。即便在偏僻农村,也很少能见到用葫芦做的水瓢了,那种在水缸上扣着葫芦瓢的场景也已难得一见。葫芦瓢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人们记忆中的一部分。对于有过多年乡村生活经历的我来说,葫芦瓢,既是一种无法磨灭的记忆,也是一种难以割舍的乡愁。

来源:墨上烟雨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