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我的朋友圈被景德镇一位72岁的"鸡排哥"刷屏了。这位本名老周头的老人,凭借"学生优惠+迟到惩罚"的硬核规则、忙到变形的表情,以及在抖音上超过300万的点赞,成为了今秋最火的街头偶像。
做菜人笔记:一块鸡排,
照出市井烟火里
的人生智慧。
最近,我的朋友圈被景德镇一位72岁的"鸡排哥"刷屏了。这位本名老周头的老人,凭借"学生优惠+迟到惩罚"的硬核规则、忙到变形的表情,以及在抖音上超过300万的点赞,成为了今秋最火的街头偶像。
作为一名在家做饭十年的美食博主,我自然不能错过这个研究爆款的机会。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当6元鸡排被网友戏称为"60元情绪价值套餐",我们在家能否复刻那份独特的味道与情感?
01 街头爆火的秘密:
不止于鸡排的味道
在尝试复刻鸡排哥的鸡排前,我花了整整三天研究他走红的密码。结果令人惊讶——美味的鸡排只是载体,真正的秘密藏在那些看似古怪的规则里。
鸡排哥的学生特权经济学相当有趣:学生凭校徽享5元优惠价,非学生6元,12点后加价1元作为"拖延惩罚"。这种透明的规则带来的信任感,远超传统餐饮的模糊定价。
更有意思的是,他仅服务排队学生,路人需现场排队两小时以上,这种"歧视性服务"反而激发传播欲。网友们甚至戏称"去鸡排摊是行为艺术"。
老周头忙碌时五官扭曲、青筋暴起的表情让他成为表情包素材,衍生出"鸡排哥痛苦面具""当代打工人精神状态"等二创内容。有自媒体测算,其表情包传播带来的自然流量占比超60%。
"人间清醒"人设也引发共鸣,他的金句如"别把青春耗在排队上""迟到是你不配吃鸡排"等犀利语录,精准踩中年轻人反矫情、反鸡汤的心理。
02 家庭版鸡排配方:
追寻那份酥脆与多汁
了解了鸡排哥走红的社会心理后,我们回归美食本身。经过多次试验,我总结出了最接近街头风味的家庭版鸡排配方。
食材准备:
鸡胸肉500g(选择厚度适中的新鲜鸡胸肉)
海鲜酱油3勺
盐一勺
鸡蛋3个
料酒1勺
花椒粉1勺
孜然炸鸡粉5勺
面包糠适量
玉米淀粉适量
制作步骤:
1. 鸡肉处理将鸡胸肉从中间片成薄点的三片,分别用刀背轻轻拍松肌肉组织。这个步骤很关键,拍打可以让肉质更松软,更容易入味。
记得我第一次做鸡排时,舍不得用力拍打,结果炸出来的鸡排口感偏硬。后来才明白,适度的拍打是酥脆外皮与多汁内在的关键。
2. 腌制入味在拍好的鸡胸肉中加入海鲜酱油、盐、料酒、花椒粉、孜然炸鸡粉,搅拌均匀后腌制十分钟。
鸡排哥的鸡排之所以让人回味,腌制的配方和时间是关键。他经过了九年的摆摊实践,才找到了完美的黄金比例。
3. 裹粉技巧按顺序将腌好的鸡排先裹一层玉米淀粉,再浸入打散的鸡蛋液,最后裹上面包糠,每一步都要确保均匀覆盖。
裹粉时有个小窍门:用手轻轻按压面包糠,让它们更好地附着在鸡排表面,这样炸的时候不容易脱落。
4. 油炸温度控制在锅中倒入足够的油,加热至五成热(约150℃),放入鸡排。一定要用小火慢炸,避免外面炸焦了里面还没熟。
判断油温的小技巧:丢入一小块面包糠,如果它周围立刻冒出细密的小气泡,说明温度正合适。
鸡排下锅后,不要急着翻动,炸至两面分别呈现金黄色,这个过程大约需要每面2分钟。
5. 控油与切块将炸好的鸡排放在滤网上控油,这比放在厨房纸上更能保持酥脆口感。控油后后再切块,这样可以锁住肉汁。
03 鸡排哥的敬业精神:
家庭厨房的启示
虽然我们在家复刻的是鸡排哥的鸡排,但他的敬业精神更值得学习。他常说:"我要把它炸到位,不到位我是不会原谅我自己的。"
这种对产品的较真,恰恰是很多家庭厨师缺少的。在我十年的美食博主经历中,发现大多数人做菜失败的原因,不是配方问题,而是缺少对每个步骤的敬畏之心。
比如,鸡排哥的"三秒递鸡排法"——接过钱、扔鸡排、喊编号,整套动作10秒完成,这种效率背后是对流程的极致优化。我们在家做饭也可以借鉴这种思维,提前准备好所有材料和工具,让烹饪过程更流畅。
04 酱料与搭配:
画出完美句点
鸡排哥坚持用旧塑料袋装鸡排,"吃的是烟火气,不是仪式感"的宣言引发打工人共鸣。但在家制作时,我们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搭配不同酱料。
基础酱料配方:
蒜末、芝麻、粗辣椒面、孜然粉放在上边浇热油搅拌均匀
或者准备小锅放一小碗水、白糖、蕃茄酱融化,然后加盐、酱油、细辣椒面、淀粉液搅拌至粘稠
创意搭配建议:我家小朋友最喜欢番茄酱搭配少许黄芥末酱;先生则偏爱微辣的蒜蓉酱。鸡排的乐趣就在于,同一块鸡排,不同的酱料,就是不同的风味体验。
05 鸡排之外:
情感价值的家庭烹饪
鸡排哥的案例证明,在Z世代消费观中,情绪价值可部分替代产品溢价。某咨询机构调研显示,62%的消费者愿为"有趣的规则"多支付30%费用。
我们在家为亲人烹饪时,也可以融入这种情感价值。比如,在我家,周五是"鸡排日",孩子们可以参与制作过程,自己调配酱料。这种参与感和仪式感,让普通的鸡排变成了家庭情感纽带。
有毕业生专程返校消费鸡排哥的鸡排时说:"吃的是鸡排,怀念的是学生时代。"食物之所以动人,往往是因为它承载了超越饱腹功能的情感记忆。
06 烹饪小贴士:
从失败中总结的经验
经过多次试验,我总结了一些确保成功的小贴士:
鸡肉选择:鸡胸肉是最佳选择,它形状规整,易于处理。如果追求更浓郁的风味,也可以使用去骨去皮的鸡腿肉。
油温控制:切记不能用大火,不然炸出来的鸡排就会变得有些黑,颜色不是非常的好看。保持中小火慢炸,才能达到外皮金黄、内里多汁的效果。
油炸时间:鸡肉很好熟,大约两面分别炸2分钟就好了。但如果鸡排较厚,可以适当延长30秒到1分钟。
储存与再加热:如需提前准备,可以将裹好面包糠的鸡排包好保鲜膜放入冰箱,想吃时就拿出来炸一下。剩下的炸鸡排可以用烤箱或空气炸锅重新加热,恢复酥脆口感。
07 鸡排的社交属性:
从厨房到餐桌
鸡排哥的生意经中,最让我感触的是他在学生群体中形成的"去鸡排摊打卡=青春认证"的集体仪式感。这种社交属性,是外卖无法替代的价值。
我们在家制作鸡排时,也可以发挥它的社交潜力。我经常一次多做几块,送给邻居品尝;或者邀请朋友来家里,举办"鸡排品尝会"。
这些看似简单的互动,其实是在重建日渐疏远的邻里关系。鸡排哥的摊位能成为社区地标,我们家的厨房也可以成为情感连接的中心。
08 健康考量:
美味与平衡的智慧
作为负责任的美食博主,我必须提到健康问题。油炸食品不宜频繁食用,我家的做法是:
每月最多制作两次炸鸡排
搭配大量的蔬菜沙拉
使用高质量的植物油,并控制油温避免产生有害物质
鸡排哥之所以能经营九年并持续受欢迎,除了美味,一定也把握住了健康与美味的平衡点。
09 从鸡排到人生:
食物教会我们的事
在研究和复刻鸡排哥配方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不是找到了完美的鸡排做法,而是理解了食物背后的人生智慧。
鸡排哥通过"规则暴政"建立强记忆点,这种对原则的坚持,在浮躁的现代社会显得尤为珍贵。他从不担心客人因为规则严格而离开,因为他相信把产品做到极致,自然会有欣赏的人。
这种理念完全可以应用到家庭烹饪中。不必追求讨好每个人的口味,坚持自己对美食的理解,用心做好每一道菜,自然会吸引同频的食客。
10 味道的传承:
从街头到家庭
鸡排哥的"三分钟出餐法"(备料、炸制、封装)已被周边摊贩效仿。这种经验的分享与传承,是中华美食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
作为美食博主,我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将鸡排哥的配方和精神传递给你。无论你是在家为孩子准备晚餐的父母,还是想给生活增添乐趣的独居青年,这块鸡排承载的不仅是味道,更是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
真正的美食,是技巧与情感的完美结合,这正是鸡排哥给我们的启示。
窗外的秋风渐凉,厨房里的油锅正冒着细密的气泡。金色的鸡排在油锅中轻轻翻滚,逐渐披上金黄的外衣。那是市井的烟火,也是家的温度。从街头到厨房,从网红到家常,一块鸡排的距离,其实并没有那么遥远。
来源:甜点党GPk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