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2017年进SaaS行业那会,满脑子都是Shopify、Salesforce这些标杆,觉得做企业服务只要把产品标准化就行。
我2017年进SaaS行业那会,满脑子都是Shopify、Salesforce这些标杆,觉得做企业服务只要把产品标准化就行。
可现在看身边不少ToBAI创业者,忙活大半年项目没起色,用户不愿为“多一点智能”掏钱,试点卡在流程里动不了,续费率还上不去。
说实话,不是AI不行,是很多人还在用老办法干新事。
以前中国软件行业走的是信息化、移动化、SaaS化的路,SaaS把重定制的服务改成标准化订阅,确实火了一阵。
但现在到了AI时代,不少人还想着在SaaS上“贴个AI补丁”,比如给传统客服加个大模型回复,给财务软件加个自动记账。
老实讲,这种“SaaS+AI”的路子,早晚得被开源模型或者大平台给替代。
为啥?因为SaaS的核心是“人操作系统做事”,所有判断、决策还得靠人。
可AI不一样,它能自己主导流程、给结果。
你本来想靠加个AI功能让客户买单,后来发现客户要的不是“更聪明的工具”,是“能自己跑完流程的系统”。
如此看来,ToBAI想做成,关键得从底层改流程,不是只在表面加功能。
我见过一个做AI客服的团队,一开始就盯着“回复更自然”下功夫,把FAQ系统对接了大模型,结果客户用了俩月就不续了。
后来聊起才知道,客户要的不是“AI会说人话”,是“客户投诉了,AI能自己查物流、办退款、还能跟进结果”。
你看,这就是只加功能和重构流程的区别。传统ToB软件都是“你指令它执行”,比如你输个客户信息,CRM才记录;你点个审批,OA才流转。
但AI能主动干活,就像法务领域的Spellbook,它不做“AI审合同”这种小事,用户说清楚交易背景和核心条款,它直接出合同初稿,还能标风险、给修改建议。
以前资深法务助理几小时的活,现在AI几分钟搞定,客户愿意花钱,是因为它把“合同起草流程”整个改了,不是只加了个审错功能。
财会领域的Vic.ai也一样,不只是帮会计识别发票、归类账目。
它能学公司的入账规矩,还能提醒“这笔钱超预算了”“这么做账能节税”,把会计从“记账的”变成“管钱的”。
你想啊,要是只做个自动记账工具,客户凭啥多花钱?但它改了财务流程,价值就不一样了。
讲完海外的案例,可能有人会问,国内照着学就行?没那么简单,中美市场差别大着呢。
国内客户更看重“能不能马上降本增效”,你说你的AI能重构流程,但得让他3-6个月看到实在收益,不然他不买单。
欧美客户就愿意等,只要你能把流程改好,1-2年见效也能接受。
还有创业者背景,国内不少人是从场景里摸爬滚打出来的,懂客户服务;欧美创业者很多是技术出身,更懂产品。
不过这对国内创业者不是坏事,反而是机会。国内不少行业没什么标准化流程,比如一些中小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以前全靠人盯。
你用AI从0开始搭流程,不用跟旧系统掰手腕,反而容易落地。
我知道有家做AI财税的公司,先靠“自动做账降成本”拉客户,客户用顺了,再慢慢把财务分析、预算规划的流程也改了,现在续费率特别高。
但有几个坑得避开,一是别光炫技术,说自己模型多厉害,却不管流程适配,最后产品落不了地;二是别硬抄欧美模式,人家的流程重构逻辑挺好,但得结合国内客户“要短期收益”的需求改一改;三是别忽视数据安全,ToBAI要接客户核心数据,安全没做好,客户肯定跑。
说到底,ToBAI创业不是比谁的功能多,是比谁能把流程改明白。你别想着“用AI替代某个人”,得想“要是让AI设计这个流程,它会怎么弄”。
未来真正厉害的ToB公司,不是SaaS的升级版,是能让AI驱动整个流程的操作系统。希望看完这篇的创业者,能少走点弯路,也提前祝你今天开心!
来源:念寒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