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冷水泡三小时,换来一张湿透剧照,播放量单日飙到五百万,TVB把陈晓华当成流量开关,一按就亮。
冷水泡三小时,换来一张湿透剧照,播放量单日飙到五百万,TVB把陈晓华当成流量开关,一按就亮。
剧组把浴缸搬到十二度的棚里,她胸口以下全泡在水里,嘴唇冻得发紫,导演喊停,她还在哆嗦着背台词。
镜头里要的是脆弱,现场给的是真冷,这份苦肉计不是为她自己,是为让“林澄”两个字钉进观众脑子。
平台数据组早算过,湿身画面能把停留时长拉高百分之十七,热搜词条自带“湿”“电”两个字,算法优先推送,省下的宣传费够再拍两集。
照片一发,评论区瞬间分两拨:一边刷“心疼”,一边刷“又来这套”。
TVB近年的剧宣套路被扒得精光:女艺人先出浴,再出,接着跳崖,热搜顺序都写进PPT。
陈晓华不是第一个被推到镜头前淋水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她站出来解释“剧情需要”,其实替公司挡刀,因为真正的决策人坐在空调房,盯着实时热度曲线,只要线往上走,下次继续加水。
内地平台给港剧排播档期是按热度估值,单日五百万播放对应的是A级资源位,意味着首页横幅、弹窗、推送全白送。
TVB需要这笔钱,也需要向广告商证明“我们还能打”。
陈晓华的个人账号在公司手里,发图时间、配文关键词、甚至表情符号都提前审过,她只负责把身体交给冷水,把账号交给运营,把话题交给观众。
有人质疑消费女色,片方甩出剧本截图,证明浴缸戏出现在第七集,不是硬插。
可剧本是后期补的,立项时只有一句“林澄情绪崩溃”,拍摄前一周才具体成“浴缸泡水”。
这套先拍后补剧本的操作,港剧用了十年,熟练得像流水线。
观众以为自己在讨论角色命运,其实被拉进一场精准计算过的注意力拍卖。
陈晓华得到的回报是名字冲上热搜榜三,微博涨粉八万,内地剧组邀约多了两条。
她不说破,是因为说破也改变不了规则,反而会被贴上“难合作”标签。
冷水泡三小时,她换的是下一次女一的机会,TVB换的是真金白银的版权费,平台换的是广告分成,观众换的是三秒心跳,各取所需,没人真正吃亏,除了下一个要被推进冷水里的新人。
剧还没播完,预告已经剪好下一波跳水镜头,热搜词条提前占位。
观众骂归骂,手指还是诚实地点进去,算法记下这一次点击,下次推得更狠。
热度像跑步机,谁先停下,谁就被甩出去。
陈晓华只能继续跑,观众也只能继续看,直到有人按下停止键。
冷水泡的是她的身体,烫的却是观众的注意力,下一次镜头再对准浴缸,你确定自己真的想点进去?
来源:早教芝讲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