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广普通话是增进民族交流、促进社会融合、助力国家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今在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部分偏远乡村、少数民族聚居区、方言文化浓厚的老旧社区等“推普”相对弱势区,普通话普及率低、使用场景有限等问题仍突出,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隐形壁垒”。若想
推广普通话是增进民族交流、促进社会融合、助力国家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今在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部分偏远乡村、少数民族聚居区、方言文化浓厚的老旧社区等“推普”相对弱势区,普通话普及率低、使用场景有限等问题仍突出,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隐形壁垒”。若想让普通话真正成为全民通用的沟通桥梁,就必须聚焦这些“硬骨头”区域,拿出针对性策略。
这些地区虽范围不广,却直接影响着普通话推广的整体成效,其重要性体现在民生改善、区域发展、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容不得半点忽视。
啃“硬骨头”是保障弱势区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在偏远乡村,不少老年人因不会说普通话,就医时难以清晰描述病情,给诊疗带来阻碍;在少数民族聚居区,部分群众因语言不通,无法及时了解就业政策、社保福利,错失发展机会;在方言浓厚的老旧社区,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沟通不畅,易产生误解与矛盾。只有攻克这些难点,让弱势区群众熟练掌握普通话,才能打破语言障碍,让他们平等享受医疗、就业、公共服务等资源,切实提升生活质量,保障基本民生权益。
啃“硬骨头”是推动弱势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当下,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离不开畅通的沟通渠道。这些地区多以农业、旅游业或传统手工业为主,若群众不会说普通话,与外地客商洽谈合作时易出现信息偏差,影响农产品销售、旅游项目对接;在电商蓬勃发展的今天,不会普通话也难以参与直播带货、线上销售,错失数字经济带来的机遇。针对性解决弱势区“推普”难题,能让当地群众更好地对接外部市场,吸引投资、拓展销路,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助力实现增收致富与区域经济腾飞。
啃“硬骨头”是促进弱势区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语言是文化交流的载体,普通话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连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纽带。弱势区往往保留着独特的民俗文化,但因语言隔阂,这些文化难以被更广泛地知晓与传承;同时,外界先进文化、现代理念也难以渗透到当地,导致文化发展相对滞后。通过“推普”打破语言壁垒,既能让弱势区的特色文化走出来,与其他文化交流互鉴,也能让当地群众吸收外界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融合发展,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文化凝聚力。 针对“推普”弱势区的特殊性,不能照搬城市推广模式,需因地制宜、精准发力,从需求、资源、长效机制等方面入手,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摸准需求,定制“推普”专属方案。不同弱势区的语言基础、文化背景、实际需求存在差异,需先开展全面调研。对偏远乡村,重点围绕农业技术学习、农产品销售、日常沟通设计课程,比如开设“普通话 + 农业知识”培训班,让群众在学语言的同时掌握实用技能;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加强“双语教学”模式,将普通话与民族语言结合,降低学习难度,同时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增强学习兴趣;对老旧社区,聚焦日常交流、社区服务场景,组织“邻里普通话沙龙”,通过情景模拟帮助居民快速掌握基础用语,确保方案贴合实际需求。
整合资源,充实“推普”力量储备。弱势区往往存在师资短缺、资源匮乏的问题,需多方联动整合资源。一方面,从教育系统、语言机构选派专业志愿者,组建“推普工作队”,定期下沉弱势区开展教学,同时培训当地教师、村干部成为“本土推普员”,实现长期帮扶;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化手段,搭建线上“推普平台”,上传通俗易懂的教学视频、音频,方便群众随时学习,还可开通线上咨询通道,及时解答学习难题。此外,联合企业、社会组织捐赠书籍、教具,改善学习条件,为“推普”工作提供充足保障。
健全机制,巩固“推普”工作成效。“推普”不是短期任务,需建立长效机制防止问题反弹。建立成效评估机制,定期对弱势区群众的普通话水平、使用场景进行监测,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推广策略;将“推普”与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工作结合,比如在村干部选拔、公益性岗位招聘中,适当纳入普通话能力要求,营造“学普、用普”的良好氛围;同时,尊重弱势区的方言与文化,避免“一刀切”,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保护方言文化,让群众愿意学、主动用,确保“推普”工作持续见效、深入人心。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