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时节的曲阜,钟鼓和鸣,雅乐悠扬,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即将盛大启幕。这场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的文化盛事,以“大哉孔子 和合共生”为主题,既延续着千年文脉的厚重底蕴,更涌动着文明对话的时代活力,展现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蓬勃生机。
金秋时节的曲阜,钟鼓和鸣,雅乐悠扬,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即将盛大启幕。这场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的文化盛事,以“大哉孔子 和合共生”为主题,既延续着千年文脉的厚重底蕴,更涌动着文明对话的时代活力,展现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蓬勃生机。
文化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刻与守旧,而是充满创造性的延续与再生。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上,64名舞者庄重演绎佾舞,再现古代礼乐文明的肃穆气象,这是对孔子“仁礼”思想的当代致敬;而“跟着孔子研学游”推出的五条特色线路,则将“见贤思齐”的哲思融入山水行走,让儒家文化在体验中可感可学。从山东文脉工程对古籍经典的系统性整理,到“好客山东”品牌下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传统文化在守正与创新之间,获得了面向当代的鲜活生命力。
文明对话,需要跨越地域与文化的桥梁。第二十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的颁发,使“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持续为全球教育公平注入动力;而全球“云祭孔”活动,以“主演播室+海内外直播点”的联动模式,汇聚40余家国内孔庙与20余个海外站点,让“和合大同”的愿景超越山海阻隔,传递至世界各个角落。正如一位法国学者所言,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仁爱和谐”的理念,为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挑战提供了宝贵的东方智慧,这也正是孔子文化节所彰显的世界意义。
科技赋能与生活化表达,让经典走出高阁、融入日常。在上海嘉定孔庙的游园会中,《半小时漫画论语》长廊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打卡点,“论语咖啡”将儒家经典词句印于杯身,让哲思与烟火气相融;曲阜的开幕式则借助沉浸式戏剧与数字技术,将传统仪式转化为可感知、可共情的温情场景。这种创新并非对传统的消解,而是如“齐鲁1号”旅游列车般,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的当代旅程。
从尼山脚下到世界舞台,从典籍深处到生活现场,孔子文化节早已超越单纯纪念的范畴,成为文明互鉴的重要平台。它使“和合共生”的东方智慧成为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理解的通用语言,也让我们真切看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正是在守正不移的根基中、在创新表达的转化中、在开放包容的交流中,生生不息,绵延生长。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