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邻居家10岁的童童最近做了件让所有家长震惊的事——她用两年攒的压岁钱买了套《小狗钱钱》漫画,在班级里出租给同学阅读,每次收费2元,三个月就赚回了书本钱。这不是偶然,而是因为她从小就在读《写给孩子的财商启蒙书》这套绘本,早就理解了“钱生钱”的底层逻辑。
为什么有些孩子总能把零花钱变成“会下蛋的鹅”?
邻居家10岁的童童最近做了件让所有家长震惊的事——她用两年攒的压岁钱买了套《小狗钱钱》漫画,在班级里出租给同学阅读,每次收费2元,三个月就赚回了书本钱。这不是偶然,而是因为她从小就在读《写给孩子的财商启蒙书》这套绘本,早就理解了“钱生钱”的底层逻辑。
这套风靡家长圈的财商启蒙书,没有枯燥的数学公式,而是用5个童话故事解开金钱的奥秘。比如第三册《面包店的神秘账簿》里,小熊阿布发现:妈妈每天卖出的面包钱,要付面粉费、电费,剩下的才是能买蜂蜜的“真正的钱”。孩子看完会突然明白——原来超市标价10元的饼干,老板可能只赚1块钱。这种具象化的财商教育,比唠叨一百遍“别乱花钱”有效得多。
当孩子问“我们家有钱吗”,这套书就是最好的回答
很多家长被孩子突如其来的金钱问题难住:“为什么同学家住大房子?”“手机扫码是不是不用付钱?”这套书巧妙地把社会经济学常识埋进故事:小狐狸用“以物换物”得到新书包,让孩子理解货币的起源;超市价格标签背后的彩色代码,揭秘“促销套路”如何让人冲动消费。特别打动人的是第二册《彩虹银行的秘密》,用存钱罐、银行卡、基金三个储蓄罐比喻,连7岁孩子都能懂“活期利息像毛毛雨,定期利息像小喷泉”。
从压岁钱管理到职业启蒙的完整体系
和其他零散的财商书不同,这套书构建了完整的认知链条:
第一册《钱是从树上长出来的吗》破除“金钱魔法”幻觉
第四册《跳蚤市场的经济学》教孩子用闲置玩具赚第一桶金
第五册《未来公司CEO》甚至引入了“时间成本”概念——当小主人公纠结花3小时步行省车费时,爸爸反问:“如果用这3小时帮邻居遛狗赚20元,哪个更划算?”
藏在生活里的财商实践课
书里每个故事都配有“家庭任务卡”,比如:
带孩子逛超市时比较同款商品不同规格的“每克单价”
把一周零食预算交给孩子自主分配
用乐高积木模拟“贷款买房”的本息计算
有位妈妈反馈,她8岁的儿子看完书后,主动提出把生日收到的800元分成三份:400元存银行,300元买基金(用家长账户代持),剩下100元作为“创业资金”在小区摆柠檬水摊。
为什么7-12岁是财商教育黄金期?
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形成稳定的金钱观:
能理解“延迟满足”(存钱买更贵的玩具)
对数字产生具象认知(知道100元能买多少东西)
建立初步的社会角色意识(不同职业如何获得收入)
错过这个阶段,青春期孩子容易陷入“攀比消费”或“金钱羞耻”。就像书里提醒的:当孩子第一次问“钱”的问题时,你的回答就在塑造他未来的财富人格。
这套书的精装礼盒版还特别附赠:
儿童记账本(带贴纸奖励系统)
家庭财商游戏卡牌(模拟股票、创业等场景)
防伪家长指南(如何应对“别人家更有钱”等敏感问题)
如果你希望孩子未来:
✓ 看到新款球鞋能理性分析“需要和想要”
✓ 把暑假兼职赚的钱自动存起30%
✓ 大学时就不会被“校园贷”套路
那么这套书就是埋下的第一颗种子。就像读者@晨妈说的:“孩子现在拿到零花钱会主动说‘妈妈帮我存一半’,这套绘本省下的钱可能比学费还多。”
翻开任意一册,你都会发现它不是在教孩子“省钱”,而是培养“让钱为你工作”的思维模式。当10后孩子们在讨论“比特币”和“AI投资”时,读过这套书的孩子早已掌握了财富最本质的密码——就像第五册封底那句话:“钱像蒲公英的种子,会飞向懂得播种的人。”
(全套5册原价198元,新学期活动价仅需129元,平均每册不到一顿儿童餐的价格,却可能改变孩子一生的财富轨迹)
来源:育儿跟我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