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制三化”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西南医科大学首届基础医学“祖德班”开班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12:55 1

摘要:传承祖德精神,笃行逐梦远航。9月28日,西南医科大学退休教授张如宾站上讲台,将父亲张祖德的事迹与精神力量细细道来,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祖德班”的开学第一课,正式开讲。

“祖德班”开班仪式。武诗洁摄

传承祖德精神,笃行逐梦远航。9月28日,西南医科大学退休教授张如宾站上讲台,将父亲张祖德的事迹与精神力量细细道来,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祖德班”的开学第一课,正式开讲。

当晚,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祖德班”开班仪式举行,首届19名优秀学子在此筑梦启航,开启医学探索新征程。

“祖德班”以西南医科大学建校元老、我国高空生理学奠基者张祖德教授之名设立。上世纪30年代,张祖德负笈欧洲,在德国柏林大学获洪堡基金资助并斩获医学博士学位。归国后,他积极投身国防医学,新中国成立后全力参与川南医士学校(西南医科大学前身)创办,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医学教育与科研事业。

“祖德班”不仅是拔尖人才的荣誉集体,更是承载历史使命的精神共同体,其核心是传承以“家国为锚的赤子之心”为底色,兼具“敢为人先的科学锐气”“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的“祖德精神”。作为全省唯一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的重要载体,该班旨在承“祖德精神”之魂,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科研精神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开班仪式上,张祖德之子张如宾被特邀担任“祖德班”荣誉班主任,以家学渊源传递精神力量;导师代表为“祖德班”全体同学赠送承载“祖德精神”的特殊“成长信物”;“祖德班”的学子们将一份份对未来的期许郑重封存于“时光胶囊”之中,宛如为医学梦想播下希望的种子,静待其在未来的岁月里开花结果。

作为首届祖德班学生,王江馨月表示,“聆听了张祖德先生的光辉事迹与家国情怀,‘祖德精神’于我而言,不再是一个抽象符号,而是医者仁心与科学精神的生动注脚。作为首届学生,我们深知肩负着学校的殷切期望与历史重托。”

“‘祖德班’并非只是一个荣誉称号,更是一套成体系、高标准、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平台。”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谭晓秋说,基础医学院为“祖德班”精心设计并实施了“三制三化”本硕衔接的培养模式,旨在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广阔的发展平台。

据了解,“三制”,一是书院制,即通过“学院+书院”的管理模式,打造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学术社区;二是双导师制,学业导师重点指导同学们的学习进程以及学业发展规划;学术导师主要负责引导同学们早期进入实验室、接触科研项目,培养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三是学分制,实施更为灵活的学分管理,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快的成长通道。

“三化”,则为“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其中,20人“小班化”的规模确保了教学活动的精细化和互动性;“个性化”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志趣和特长,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国际化”将通过邀请国际知名学者讲学、选派优秀学生赴海外一流大学交流访学等多种形式,着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学生具备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素养。

西南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蒋通荣为“祖德班”首届学生提出希望。他希望,“祖德班”的学生要在“三制三化”的培养生态中,把每一次思辨、实验和临床观察,都化作追问的起点和创新的源头,让探索精神成为成长路上的鲜明底色;要用“可信、可用、可推广”的原创成果,回应国家的信任、学校的期待,赢得社会的尊重;要以先辈为榜样,把“善研”的韧劲、“善学”的定力,转化为“能攻关、能持久、能领跑”的科研能力,成长为未来医学科学家的可靠预备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生力军;要彼此成就、互学互鉴,用实际行动涵养“博学慎思、团结向上”的优良班风,让每一个人的成长都能为集体增色,让集体的力量能助推每一个人进步。

“我们期待,‘祖德班’成为学校一流本科教育与本硕贯通培养的标杆班、样板班,为学校人才培养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蒋通荣表示。(张燕冰、王友聪)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