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凭借精湛的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成功将一名因左前降支完全堵塞(最危重冠心病类型)引发心脏骤停的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再次创造了令人振奋的生命奇迹,彰显了该院在急危重症救治领域的过硬实力。
近日,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凭借精湛的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成功将一名因左前降支完全堵塞(最危重冠心病类型)引发心脏骤停的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再次创造了令人振奋的生命奇迹,彰显了该院在急危重症救治领域的过硬实力。
急诊室生死竞速:复苏成功却危机暗藏
故事始于一场与死神的紧急赛跑。该患者在劳动过程中突发剧烈胸痛,紧急送往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就诊。诊疗过程中,患者病情突然恶化,突发室颤并随即心跳骤停。
生死关头,急诊团队反应迅速、分工明确,立即启动紧急抢救流程:一边持续开展高质量心肺复苏,为生命“续航”;一边精准实施气管插管术,保障气道通畅。经过数分钟紧张有序的抢救,患者成功恢复自主心律,暂时脱离了“即刻死亡”的威胁。然而,后续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已出现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核心病情仍处于高危状态,救治挑战远未结束。
果断决策破局:ECMO启动打开“生命通道”
在第一时间向家属充分交代病情、获得理解与配合后,急诊团队立即将患者转运至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室,计划同步开展ECMO置入术与CAG(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接到紧急支援通知后,重症医学科一区主任陈敏统筹调度,由翁隽挺副主任带领的重症医学科ECMO小组迅速响应,“一键启动”应急机制。全套ECMO设备火速赶到DSA室,与临床医生密切配合,争分夺秒为患者建立VA-ECMO(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通路。穿刺、置管、连接体外循环系统……每一个操作都精准高效,仅用极短时间便完成ECMO置入,为后续治疗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窗”。
在ECMO的强力生命支持下,CAG检查顺利开展。但造影结果却让在场医护人员心头一紧:患者确诊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左前降支近段完全闭塞。这意味着患者的心脏已遭受毁灭性打击,即便暂时恢复心跳,极度脆弱的心功能随时可能再次停跳,临床死亡率极高。
面对这一危急情况,医疗团队果断乘胜追击。心血管内科林丽明主任带领团队立即为患者实施左前降支PCI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开通闭塞血管;同时置入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进一步减轻心脏后负荷、改善冠脉供血。ECMO与IABP的“双支持”,为衰竭的心脏筑起了坚实的“防护墙”。
ICU内的精密守护:多技术联合,全方位支持
患者带着ECMO、IABP设备,被安全转运至ICU进行后续治疗。此时,一场更为精细的“生命守护战”正式打响。由于此前长时间缺血缺氧,患者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尿量急剧减少,体内毒素蓄积,病情再度面临考验。ICU团队迅速评估患者病情,立即启动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通过精准设定治疗参数,CRRT设备持续为患者清除体内代谢废物与多余水分,稳定内环境,为心脏、肾脏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24小时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气分析、肝肾功能等指标,根据病情变化实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每一项治疗都精准到位。
枯木逢春:成功撤机,迎来“心”生
在ECMO、IABP、CRRT等多技术的联合支持,以及ICU全体医护人员日夜不息的精心照料下,患者的病情逐渐迎来转机。数日后,患者肾功能逐步恢复,尿量恢复正常,成功撤离CRRT;随着心功能的持续改善,心肌收缩力逐渐增强,在严密监测下,医护人员逐步降低ECMO支持力度,最终顺利撤离ECMO与IABP。
当撤除所有体外生命支持设备后,患者神志清楚,能够正常交流,饮食、活动能力也逐步恢复。目前,这位曾命悬一线的患者已病情平稳,顺利转入普通病房,接受后续心脏康复治疗。
此次极高危心梗患者的成功救治,是多学科团队(MDT)无缝协作、永不放弃医者精神的生动体现。目前,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在应对最危重心血管事件时,已具备整合应用ECMO、IABP、CRRT等顶尖生命支持技术的能力,且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已达到娴熟默契、无缝衔接的水平。从急诊室的生死竞速,到DSA室的精准干预,再到ICU的精密守护,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医护人员的智慧与汗水。急诊团队的快速响应、心血管内科的精准介入、ICU的精细照护,以及ECMO护理团队的专业支持,各科室紧密配合、协同作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医者使命。
正是医护团队的坚守与付出,一次次守住了生命的最后一道关隘,为重症患者带来重生的希望。未来,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将继续深耕急危重症救治领域,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与协作能力,以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守护百姓健康。(谢丽丽)
来源:莆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