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关注·黔中大地多丰景】农业增效益 农村增活力 农民增收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12:48 1

摘要:上半年,安顺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8.7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增速位列全省第三;夏粮播种面积36.35万亩、粮食产量7.74万吨,成功实现夏粮面积、总产量增速均位列全省第一;完成农业类招商引资20个农业现代化项目,合同投资额21.9亿元。

北盘江畔芒果喜获丰收,黔中腹地金刺梨即将成熟,万亩大坝里蔬菜长势喜人,农业企业生产线繁忙……金秋九月,黔中大地奏响丰收曲。

上半年,安顺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8.7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增速位列全省第三;夏粮播种面积36.35万亩、粮食产量7.74万吨,成功实现夏粮面积、总产量增速均位列全省第一;完成农业类招商引资20个农业现代化项目,合同投资额21.9亿元。

今年以来,安顺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先进经验,提升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聚焦一流旅游城市建设、打造农文旅融合乡村,发展农村避暑旅游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

农业增效益

近日,安顺市普定县马官镇屯院村金刺梨基地内,即将成熟的果子在秋风中摇曳,看着挂满枝头的金刺梨,基地负责人杨恩胜满是欣喜。

去年,杨恩胜四兄妹种植的1600亩金刺梨喜获丰收,产值达300万元。

“现在收购企业多了,今年一定能卖个好价钱。”杨恩胜说。

杨恩胜满怀信心的背后,是全市培育的6家刺梨加工企业。

2022年至2023年底,安顺市委、市政府为更好统筹城乡发展,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将金刺梨列为全市特色产业之一进行大力培育。目前,全市已开发原汁、旅游食品、果酒、健康品等四大系列产品,打造出春归、魔梨、八度得宝等6个企业品牌。全市金刺梨目前种植面积近8万亩,2025年预计产量1.4万吨以上。

安顺金刺梨产业的蓬勃发展,是安顺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推动农业增效益的缩影。

近年来,安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将肉牛、茶、辣椒作为三大主导产业,将蜂糖李、金刺梨、中药材作为三大特色产业,以“三主三特”为支撑构建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5年上半年,全市肉牛出栏7.56万头;茶叶采摘26.82万亩,产量0.99万吨;辣椒累计采收5.34万亩,产量8.46万吨;蜂糖李种植面积35.28万亩,产量9.5万吨;园林水果、蔬菜产量分别为38.89万吨、140.96万吨;猪、羊、家禽分别出栏78.72万头、2.51万只、696.64万羽,“四肉”产量9.86万吨,水产品产量0.94万吨。

通过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全力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安顺在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市的征程上步履铿锵。

农村增活力

“正是村里的志愿服务队迅速响应,带领全体村民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环境卫生显著改善。”近日,在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中所村,说起村里“两清两改两治理”推进情况,村党委委员张万芬点赞村里的志愿服务队。

张万芬口中的志愿服务队,是指村里活跃着的12支志愿服务队,成为“两清两改两治理”行动的生力军,让村级治理更加利民务实有效。

“我们村的村寨党员志愿服务队、明屯嬢嬢志愿服务队、义务治安巡逻队等志愿服务队各司其职,常态化开展环境清扫、治安巡逻、关爱帮扶等活动。”张万芬说。

开展“两清两改两治理”,旨在解决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增强农村活力。

今年以来,安顺以“两清两改两治理”为抓手,推动和美乡村建设。印发《安顺市“两清”和农村卫生家庭建设行动实施意见》,利用第二批财政衔接、东西部协作等资金投入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两清”方面,全市共摸排出残垣断壁11190处,2025年计划清理2655处,已清理2311处。全市组织农村志愿大扫除6700余次,全市乡村环境不断净化、美化。

“两改”方面,2025年计划新(改)建户厕4952户,涉及15个村(居)整村推进任务,现完成3094户,进一步提高了15个整村推进行政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率和卫生厕所普及率。市级推动采取统一改造方式计划改圈94个,现已完成49个,有效解决了重点村(居)畜禽粪污直排污染环境问题。

“两治理”方面,全市累计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行政村526个,治理(管控)率达57.17%,进一步治理了村庄污水横流问题;全市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覆盖率达100%,持续巩固全覆盖成果。

农村卫生家庭建设方面,开展家庭环境卫生清洁培训及宣传活动75场,覆盖3700余个家庭,提供入户指导服务230户次,通过群众自评等形式评选绿色环保和清洁家庭100户,在微信公众号“晒晒我的家”专栏推送卫生家庭建设倡议书9条、绿色清洁家庭典型29期120余户,讲文明、爱卫生、重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在全市农村家庭逐渐化风成俗。

农民增收入

“拿到焊工证后,工作更加稳定了,每月还增加了2000多元的收入。”在浙江省永康市,安顺紫云籍务工人员王少海通过跨省异地职业技能培训,取得了特种作业操作证,不再因无证上岗而游走于各家工厂之间。

技能培训是满足就业需求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浙江省永康市、广东省广州市等地,一场场跨省异地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企业和务工人员实际需求开设“订单班”,实现“结课即上岗”。

推动农民增收入,一头靠产业,一头靠就业。

今年以来,安顺市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全力打造“岗位需求+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全流程体系,培训前会收储所培训职业工种、满足学员数量需求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向培训合格学员积极推荐,努力实现优岗转化。

从年初发放跨省务工一次性交通补贴到期间服务跟着务工人员走,从跨省技能培训实现“结课即上岗”到头雁领航带动就业增收,安顺打出就业服务提升、就业政策落实、创业带动就业、技能水平提升、“头雁”引领带动组合拳,实现了农村劳动力高质高效就业。

在特色产业带动和外出务工就业双重保障下,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40元,增速6.3%。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范力

来源/《当代贵州》2025年第40期

海报制作/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屠琪

一审/赵中行

二审/刘跃

三审/梁健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