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00多年前,南宋的一位学者范浚,用一篇仅有88字的短文《心箴》,便已洞穿了这种精神内耗的本质,并给出了出路。 今天,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重读它,会惊异地发现,这篇古老的箴言,仿佛是历史深处传来的一声回响,恰好应答了我们当下的困惑。
我们的大脑高速运转,内心却一片荒芜。这种状态,古人称之为“心为形役”——心,成了身体和欲望的奴隶。
800多年前,南宋的一位学者范浚,用一篇仅有88字的短文《心箴》,便已洞穿了这种精神内耗的本质,并给出了出路。 今天,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重读它,会惊异地发现,这篇古老的箴言,仿佛是历史深处传来的一声回响,恰好应答了我们当下的困惑。
茫茫堪舆,俯仰无垠;人于其间,眇然有身。 是身之微,太仓稊米;参为三才,曰惟心耳。 往古来今,孰无此心;心为形役,乃兽乃禽。 惟口耳目,手足动静;投间抵隙,为厥心病。 一心之微,众欲攻之;其余存者,呜呼几希。 君子存诚,克念克敬;天君泰然,百体从令。
广阔无垠的天地宇宙,无论抬头还是低头都望不到边界;人活在其中,只是一个渺小的身躯。这身体的微小,就像巨大粮仓里的一粒小米。但人却能与天、地并称为“三才”,原因没有别的,就在于人有“心”。
从古至今,谁没有这颗灵明之心呢?可一旦心被形体所奴役,人就沦为了行尸走肉的禽兽。眼、耳、口、鼻等感官,手、足等身体的活动,都会乘虚而入,成为侵蚀内心的大病。
一颗小小的本心,要面对无数欲望的围攻;最终能存留下来的,唉,实在是太少了!
因此,有修养的君子,会时刻保持内心的真诚,克制自己的杂念,保持庄敬的态度。如此,内心的主宰(天君)便能安泰平和,身体的各个部分(百体)也自然会听从它的号令。
这篇文章的价值,绝不在于字面意思的劝诫。
它的高明之处,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自己、重塑内在秩序的完整框架。
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三个直击灵魂的拷问。
一、你的价值坐标是什么?—— “是身之微,太仓稊米;参为三才,曰惟心耳。”
文章开篇,就把我们从日常的琐碎中猛地拽出,抛向宏大的宇宙背景。
天地茫茫,人如沧海一粟。这是一种极致的“降维打击”。
现代社会,我们用财富、地位、粉丝数、KPI来定义一个人的价值。
在这种坐标系下,我们永远是“太仓稊米”,永远有人比你更成功,永远无法满足。
这种外部参照系的比较,正是焦虑的根源。
而范浚给出的答案振聋发聩:人的尊贵,不在于形体(物质),而在于“心”(精神)。
人之所以能与天地并立,不是因为我们能建多高的楼,赚多少钱,而是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可以思想、可以反省、可以创造意义的内心世界。
这是一种价值坐标的颠覆性转移:从向外求索,转向向内扎根。
当你认识到自己真正的价值源于那颗能“存诚、克敬”的内心时,外界的评价体系便很难再动摇你。
这不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建立内在稳定感”吗?
二、谁在主宰你的生活?—— “心为形役,乃兽乃禽。”
“心为形役”,堪称对现代人生活最精准的画像。
你的“心”,是不是被手机屏幕这个“形”所役使?让你在无尽的短视频和碎片信息中耗尽精力,最终一无所获。
你的“心”,是不是被消费主义这个“形”所役使?让你不断追逐最新的产品、更贵的品牌,用物质来填补精神的空虚。
你的“心”,是不是被“他人的眼光”这个“形”所役使?让你活在伪装的面具之下,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身心俱疲。
范浚毫不客气地指出,这种状态,与“禽兽”无异。
这里的“禽兽”,并非辱骂,而是一种哲学上的定义:只凭本能和外部刺激做出反应,而没有内在精神主宰的生命状态。
这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警示:我们所以为人,在于我们有能力用“心”去驾驭“形”,用理性去审视欲望,用目标去统领行动。
当你感觉被生活推着走,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现在,是我的“心”在做主,还是我的欲望、习惯和外界的压力在做主?
三、如何夺回人生的主导权?—— “存诚,克念,克敬。”
《心箴》的最后,而是提供了三个极具操作性的心法。这三个词,恰恰是我们对抗精神内耗的“组合拳”。
存诚: 对自己诚实。这是所有改变的起点。你真的需要刷那条视频吗?你真的享受那场无效的社交吗?“诚”就是清晰地觉察自己当下的状态和真实的需求,不自欺,不随波逐流。它要求我们有勇气面对自己的虚荣、懒惰和怯懦。克念: 克制、管理自己的念头。注意,是“克”而非“灭”。我们无法消灭念头,但可以选择不被念头牵着鼻子走。当一个焦虑的念头升起时,察觉它,看着它,但不认同它,不跟随它。这与现代心理学中的“正念”(Mindfulness)不谋而合。每一次“克念”,都是一次对内心主权(天君)的强化。克敬: 保持一份敬畏之心。敬畏什么?敬畏生命,敬畏时间,更要敬畏我们自己的这颗“心”。当你把自己的内心看作是一座神圣的殿堂(天君所居之地),你还会允许垃圾信息和负面情绪随意进出、肆意污染吗?“敬”是一种庄重的态度,它让我们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每一次选择,从而为生命赋予意义和秩序。结语
《心箴》通篇没有一个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千钧。
从认识到“心”是价值的最终归宿,到警惕“心”被外物绑架的危险,再到用“诚、念、敬”夺回主权,这88个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内心自救”闭环。
它与其说是一篇宋人的文章,不如说是一面跨越时空的镜子,照见的,正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那个渴望安宁、却又时常慌乱的“天君”。
今天,你的“天君”,还好吗?
来源:露一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