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帝王接受本朝祭祀,从先秦时期已经形成定制,而那些有功德的帝王在享受本朝祭祀之余,还能享受到后世王朝的祭祀。在隋朝以前,历代王朝对前代帝王的祭祀,一般都是不定期的临时性祭祀,直到隋文帝时期,才形成定期祭祀制度。那么,都有哪些帝王享受到了后世王朝的常祀呢?历朝
古代帝王接受本朝祭祀,从先秦时期已经形成定制,而那些有功德的帝王在享受本朝祭祀之余,还能享受到后世王朝的祭祀。在隋朝以前,历代王朝对前代帝王的祭祀,一般都是不定期的临时性祭祀,直到隋文帝时期,才形成定期祭祀制度。那么,都有哪些帝王享受到了后世王朝的常祀呢?历朝历代在选择常祀对象时,又有什么不同呢?
1.隋朝:隋文帝祭祀七人。按照《隋书·礼法志》的记载,隋文帝杨坚称帝后,在设立宗庙祭祀先祖的同时,又挑选了七位先代帝王予以祭祀,即帝尧、帝舜、夏禹、殷汤、周文王、周武王、汉高祖,并从七位帝王的大臣之中择良臣配享,其中“帝尧于平阳,以契配;帝舜于河东,咎繇配;夏禹于安邑,伯益配;殷汤于汾阴,伊尹配;文王、武王于斁渭之郊,周公、召公配;汉高帝于长陵,萧何配。”
根据《礼法·祭法》的规定,对于那些有大功德的前代君王,现任统治者要予以祭祀,以报答他们对国家、对百姓的贡献。据此,隋文帝从先秦君王中挑选了六位,而自三代以后,又以汉朝影响最大、国祚最长,因此也将汉高祖刘邦列入,共祭祀七位。
2.唐朝:唐玄宗前后两次扩编。唐朝建立以后,延续了隋朝对以上七位先代帝王的常祀,人数和人选都没有变化。至于隋朝皇帝,因唐高祖李渊按照二王三恪制度,册封杨广之孙杨侑为酅国公,祭祀隋朝宗庙,故隋朝皇帝未被纳入。
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才又增加了一人,即帝喾。关于帝喾的入选原因,一是帝喾制定了历法,对于民众的生产生活有巨大贡献;二是在先秦贤君中,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已经纳入到了朝廷祭天的礼仪之中,尧、舜也纳入了先代帝王祭祀之中,唯有帝喾没有享受祭祀,故理应补全。
天宝七年(748年),唐玄宗为了建立一个从古至今绵延不断的统治体系,以增强统治合法性,又在此前八人的基础上,一口气增加了十七人,使祭祀规模达到了二十五人之多。其中上古之君五人,即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有巢氏、燧人氏;三皇五帝八人,即伏羲、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夏朝以后的开国君主或实际奠基人十二人,即夏禹、殷汤、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魏武帝曹操、晋武帝司马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周文帝宇文泰、隋文帝杨坚。
在这二十五人中,上古之君庙和三皇五帝庙均设于京师长安,其余十二位国君则由地方在其各自兴起之地进行祭祀。虽然唐玄宗的这种做法,很快便因内部反对声音,而在天宝十二年(753年)七月废止,但他的这种做法却被后世所延续。
3.宋朝:历经多次改变。建隆四年(963年),宋太祖赵匡胤在唐朝的八人祭祀名单上,又增加了两人,即汉光武帝刘秀和唐太宗李世民,原因是二人“道济生民,功高百世”。
到了乾德四年(966年),赵匡胤又来了一次大扩编,直接将祭祀的名单增加到了四十一人,并将这些帝王分为三等,分别享受不同的祭祀待遇,且祭祀地点皆位于他们的陵墓处,其中第一等十六人:即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由朝廷设置守陵户五户,每年祭祀两次;
第二等十人:商王太戊、商王武丁、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汉文帝刘恒、汉宣帝刘询、魏武帝曹操、晋武帝司马炎、北周文帝宇文泰、隋文帝杨坚,由朝廷设置守陵户三户,每年祭祀一次;
第三等十五人:秦始皇嬴政、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魏文帝曹丕、北魏孝文帝元宏、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宪宗李纯、唐宣宗李忱、后梁太祖朱温、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晋高祖石敬瑭,由朝廷设置守陵户两户,三年祭祀一次。
赵匡胤的这次扩编,显然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因此在唐玄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五代时期的开国之君,以及历代守成之君。之所以没有后汉和后周的君主,主要是因为北宋也实行二王三恪制度,后汉和后周的君主由他们各自的后裔祭祀。
到了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又再次进行整合,将四十一人的名单,缩减为了二等三十八人,其中第一等剔除了大禹和唐太宗李世民,原因是大禹的陵墓在吴越境内,不在北宋疆域内,通常是由赵匡胤给吴越国王下令,由吴越国王代为祭祀,李世民则是因为第一等已经有了唐高祖李渊,故被降入第二等;此外又将第三等并入第二等,并剔除了魏武帝曹操和后梁太祖朱温,主要是因为曹操帝号是追封的,后梁则是因为不被后唐所承认。
至宋真宗时,由于当时推崇三代的风潮,北宋朝廷又将商王太戊、商王武丁、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从第二等抬入了第一等,并重新将夏禹纳入了祭祀范围。
宋徽宗时,由于黄帝是宋朝皇室追认的始祖,不便再作为先代帝王进行祭祀,故将黄帝从祭祀名单中剔除,并在第一等中新增了后周太祖郭威和后周世宗柴荣;第二等中则剔除了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晋武帝司马炎和北魏孝文帝元宏,增加了后汉高祖刘知远。
北宋灭亡之后,由于历代帝王陵墓大多位于北方,南宋朝廷已经无法祭祀,以至于已经无法通过祭祀历代先帝的方式来确立正统性,故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恢复对历代帝王的祭祀,直到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四月,才重新恢复了对历代帝王的祭祀,但祭祀的名单则已经无法考证。
4.金国:只祭祀三皇五帝、三代君王和汉唐皇帝。金国灭掉北宋之后,最初并未建立定期祭祀历代帝王的制度,直到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年),才开始对历代帝王进行常祀,不分等级共祭祀二十九位帝王,即伏羲、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夏禹、夏王太康、商汤、商王太甲、商王太戊、商王武丁、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周宣王姬静、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询、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
作为金国皇帝中,受汉化影响较深的金章宗,他恢复祭祀并非为了昭示正统,而只是践行《礼记·祭法》中崇德报功的规定,而由于当时普遍认为“三代而下言治者,不过曰汉、唐”,故除了祭祀三皇五帝和三代君王之外,金国只祭祀汉唐两代帝王中的贤君。
5.明朝:朱元璋确定名单,后有少量增减。元朝并未建立常祀历代先帝的制度,只有在遇到事情时,才会举行临时性的祭祀活动。朱元璋即位后,派人寻访历代帝王陵墓,先后找到七十九处,然后从其中选择“古先圣帝贤王以及历代帝王,曾主中原、安人民者,皆春秋祭祀。偏方之君虽贤不祭,主中原而昏愚者亦不祭。”
根据这一标准,明朝最终选定了三十六位帝王,其中上古帝王九人: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三代君主八人:夏禹、商汤、商王太戊、商王武丁、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历代皇帝十九人: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询、汉光武帝刘秀、西魏文帝元宝炬、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宪宗李纯、唐宣宗李忱、后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炅、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孝宗赵昚、元世祖忽必烈。
到了明世宗嘉靖年间,由于当时蒙古诸部频繁进犯,“华夷之辩”盛行一时,于是将元世祖忽必烈剔除,不再进行祭祀。后来,明朝又将宋理宗赵昀纳入了祭祀名单。
6.清朝:制度沿袭明朝,名单有所增减。清朝顺治年间,入关不久的清廷基本沿袭了明朝对历代帝王的祭祀制度,只是对明朝的祭祀名单有所增减,其中剔除了五位帝王,即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隋文帝杨坚、宋孝宗赵昚、宋理宗赵昀;增加了九位帝王,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金世宗完颜雍、元太祖铁木真、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明宣宗朱瞻基、明孝宗朱佑樘、明世宗朱厚熜。
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清朝除了将明朝帝王纳入祭祀,彰显王朝更替之外,主要增加了辽、金、元三个政权的帝王,原因在于他们也是由少数民族所建立,目的便在于打破华夏中心论,以提升清朝入主中原的合法性。
除了在历代帝王的陵墓处进行祭祀外,明清两朝还在都城修建了历代帝王庙,由朝廷进行统一祭祀,这份名单则更为庞大,经过明清两朝的增减之后,到乾隆时期最终确定,祭祀名单达到了188位帝王之多。
来源:香茗史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