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解套,王思聪父子情深?万达的坎从来不是父子齐心那么简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12:14 1

摘要:9月底,王健林的“限高令”像一场闪电战——9月26日刚被兰州中院盯上,3天后就解除了。万达说这是“执行信息不对称”,说白了就是“跟对方早谈好了,法院那边没同步消息”。

9月底,王健林的“限高令”像一场闪电战——9月26日刚被兰州中院盯上,3天后就解除了。万达说这是“执行信息不对称”,说白了就是“跟对方早谈好了,法院那边没同步消息”。

可懂行的都知道,限高令哪是说解就解的?要么把1.86亿欠账还了,要么找了人担保,要么就是真跟债主签了铁板钉钉的和解协议。王健林这波操作,表面是“技术性解围”,实则是万达债务危机里又一次“拆东墙补西墙”的缩影。

很多人夸他“有担当”,说他从2017年就开始卖卖卖,109座万达广场、77家酒店,连万达电影的控制权都给卖了,前后回笼6000多亿,一分没揣自己腰包,全填了债务的窟窿。这几年他个人身家掉了820亿,从富豪榜前排往后退了不少,可至少没像恒大那样烂尾楼遍地、欠薪无数。但这份“担当”背后,是没法选的选择——万达要是垮了,他就是第二个许家印,名声、家底全没了;倒不如咬牙卖资产,至少还能落个“负责任”的名头,为以后找投资留条路。

可光靠卖资产,填不满万达的窟窿。截至9月,万达被法院执行的总金额已经超76亿,47笔核心资产的股权被冻着,涉及万达商管、金融这些命脉。最要命的是珠海万达商管的上市——要是今年内登不上A股,就得给中东资本退440亿,还要给Pre-IPO的投资者退380亿,加起来820亿,相当于他这几年缩水的全部身家。更头疼的是现金流:短期要还的债有662亿,账上现金却只有133亿,差着500多亿,跟手里攥着13块钱却要还66块似的,能不慌吗?

这时候,王思聪那几句“我们家什么都能卖,就是不能不爱国”又被翻出来了。这话去年4月就说过,现在被炒热,哪是单纯“力挺老爸”?说白了是在跟外界掰扯:我们家卖资产,没偷偷把国有资产弄走,也没把钱转移到国外,别瞎扣帽子。

他这几年的动作,比说话实在多了——今年9月,他把自己创立的寰聚商业40%股份卖给了赌王儿子何猷君,换了60亿,先把自己的债清了;之前投的熊猫直播黄了,他也不碰泛娱乐了,转头开“牛校长”牛排店,做文旅实体,说白了就是“别让自己的烂摊子拖累家里”。

但千万别信“父子齐心扛危机”的戏码。王健林早就在2018年算好了退路,通过股权架构调整,把家里的钱和万达的钱彻底分开——王思聪手里的普思资本、那些个人资产,跟万达的债务半毛钱关系没有。2023年太盟等机构给万达注资600亿,其中一个条件就是王思聪退出万达商管董事会。

这哪是“父子情深”?是精明的风险隔离:就算万达垮了,儿子的家底也动不了;反过来,儿子的事也别连累万达。

万达这几年一直喊“轻资产转型”,听着洋气,其实就是“卖不动重资产了,只能靠收管理费活着”。今年5月,他把48座万达广场打包卖给太盟、腾讯、京东的联合体,卖了500亿,实际到手224亿,全拿去还债了。可这么一卖,租金收入直接少了12%,靠收点管理费,连日常开支都覆盖不了一半。

下一步他想发REITs,就是把核心商场拆成小块卖给普通人,相当于“把家底当股票卖”,能不能成还不好说——毕竟现在大家对房地产的信心,早就不如从前了。

至于国际化,早就是“雷声大雨点小”。之前在日本买的东京六本木项目,是2015年的老账了,这几年没再添新投资;今年6月跟日本三井物产合作,也只是卖卖影院的技术,跟王思聪没半点关系。

海外重心转到澳洲的HOYTS院线,可债务压得紧,最近老有消息说要卖海外资产——不是不想留,是实在没钱了,只能拆了东墙补西墙。

最有意思的是舆论的反差。网上一边说王思聪“卖飞机卖车帮家里还债”,一边又拍他在日本买15亿日元的豪宅、给网红刷礼物,骂他“纨绔子弟改不了本性”。

其实他哪是“帮家里”?卖飞机卖车是清自己的债,买豪宅是保住自己的资产——他跟万达早就“划清界限”了,万达的债落不到他头上,他的钱也不会填万达的坑。这种反差,戳破了“富二代救家族企业”的童话:在资本面前,亲情早就被切割成了“你的债,我的钱”,清清楚楚,一点不含糊。

王健林自己也清楚,“限高令解除”只是暂时喘口气,不是危机结束。他说“不会套现走”,不是不想走,是走不了——万达的盘子太大,一跑就成了笑话,反而不如咬牙扛着,至少还能保住“负责任”的品牌。

这几年他按时给小额债权人还钱,没欠过员工工资,跟恒大比起来,确实算“有良心”,但这份良心,本质是“为了活下去的理性选择”——要是连名声都没了,谁还敢跟万达合作?谁还会投钱?

说到底,万达的坎,从来不是“父子齐心就能过”的家庭戏,是整个房地产行业转舵时,民营老板们的集体困境:早年靠举债扩张,遇上行业下行,只能拆东墙补西墙;想转型轻资产,却发现租金、管理费撑不起场面;跟资本签的对赌协议,像催命符一样压着;家里的孩子,早就被安排好了“风险隔离”,各自保命。

王健林的“担当”,是被逼出来的;王思聪的“力挺”,是公关需要;父子俩的“各自安好”,是资本逻辑下的必然选择。万达能不能活下来,不看父子俩的感情,看珠海万达商管能不能上市,看轻资产转型能不能撑住,看市场还愿不愿意给房地产企业一点信心。

这场戏里,没有“父子同心”的温情,只有“活下去”的现实。王健林拆东墙补西墙的每一步,王思聪与家族切割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民营企业家在时代浪潮里的挣扎:既要扛住债务的大山,又要顾全“负责任”的名声,还要在资本的游戏里,给自己、给家人留条退路。

说到底,商业世界里没有童话,只有冰冷的逻辑——你看到的“担当”,可能是没法退的无奈;你听到的“力挺”,可能是精心设计的公关;你羡慕的“家族齐心”,可能是早就算好的“各自保命”。万达的故事,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也不是一家人的坚守,是一个时代里,一群人如何在绝境里,为自己找一条活下去的路。这路难不难?难。能不能走通?没人知道。

但至少现在,王健林还在扛着,王思聪还在忙着自己的生意——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应对着这场躲不开的危机。

来源:深度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