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戳破执行力真相:90% 的差距,不在能力在态度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07:00 1

摘要:日本 “经营之圣” 稻盛和夫早就给出了答案:“执行当中 90% 的问题都是态度问题。” 他见过太多案例:有人学历普通、经验不多,却能把难活干出彩;有人名校背景、能力出众,却连基础任务都搞砸 ——关键不在 “能不能”,而在 “想不想”。

同样是跟进客户,他 3 天就签了单,你盯了 2 周还在等回复;

一样的项目任务,他遇到问题能找到 3 个备选方案,你只会说没办法;

都是按要求执行,他能超出预期交付,你却连基本标准都打折扣。

很多老板和管理者都困惑:为什么同样的任务、差不多的能力,执行结果却天差地别?

日本 “经营之圣” 稻盛和夫早就给出了答案:“执行当中 90% 的问题都是态度问题。” 他见过太多案例:有人学历普通、经验不多,却能把难活干出彩;有人名校背景、能力出众,却连基础任务都搞砸 —— 关键不在 “能不能”,而在 “想不想”。

今天我们就聊透:真正能 “碾压困难” 的执行者,都具备哪三种核心态度,以及你该如何让团队养成这种态度。

职场里永远有两种人:

一种人遇到任务就躲:“这个我没做过,容易出错”“这不归我管,找 XX 部门”;

另一种人遇到机会就上:“让我试试,我能学”“虽然不是我的活,但现在需要人,我来顶”。

这两种人的差距,不是能力,是 “敢于承担” 的态度。

去年有个做电商的朋友,公司要推新品,需要有人牵头做 “短视频营销”—— 这是个新领域,没人有经验。大部分员工都沉默,只有一个运营专员小李站出来:“我没做过,但我刷过很多短视频,能试着做方案。” 接下来两周,小李每天下班研究竞品视频、学剪辑,还主动找外部达人请教,最后拿出的方案不仅通过,还超额完成了首月曝光目标。

后来朋友提拔小李做主管,有人问 “他经验不多,为什么选他?” 朋友说:“能力可以教,但‘敢扛事’的态度教不会 —— 遇到新任务,他想的是‘怎么做成’,不是‘怎么推掉’。”

华为有句名言:“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呼叫炮火。” 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只有 “敢承担、在一线” 的人,才知道战场需要什么,才会主动争取资源、解决问题。

培养 “敢于承担” 的态度,关键在 3 个小转变:

1. 接到任务先想 “怎么干”,别先想 “该不该我干”;

2. 遇到陌生领域说 “我试试”,别说 “我不会”;

3. 团队缺人时主动 “顶上去”,别等着 “别人来”。

“这个任务太难了,资源不够”“客户要求太苛刻,肯定做不到”—— 你身边是不是总有这样的人?他们把大量时间花在 “抱怨问题、解释困难” 上,却从没想过 “怎么解决”。

而真正的高效执行者,都有个共同点:聚焦答案,不纠结问题

稻盛和夫在创办京瓷时,曾遇到一个难题:客户需要一种特殊陶瓷材料,当时技术根本达不到。团队里有人说 “这不可能,行业内都没人能做”,稻盛和夫却让大家换个思路:“别想‘为什么做不到’,想想‘怎么才能做到’。” 最后团队花了 3 个月,反复试验配方、调整工艺,居然真的攻克了技术卡点。

还有个更贴近职场的例子:某公司市场部计划办线下招商会,临近日期却遇到疫情管控升级。消极的员工说 “没办法,只能取消,客户会理解的”;积极的员工却在想:“线下不行能不能转线上?线上人多互动差,能不能分批次开小会?或者把招商会拆成‘线上宣讲 + 线下小范围对接’?” 最后他们用 “线上直播 + 区域线下沙龙” 的形式,不仅没耽误招商,还覆盖了更多偏远地区的客户。

从 “抱怨问题” 到 “解决问题”,需要 3 个思维转变:

1. 把 “因为 XX,所以做不到” 换成 “虽然 XX,但我们可以试试 XX”;

2. 别总说 “资源不够”,先想 “现有资源能做什么”;

3. 遇到挫折别停步,问自己 “下一步能做什么,哪怕只推进 1%”。

“我按要求做了,没做成不是我的错”—— 这是执行力差的人最常说的话。他们把 “执行” 当成 “完成任务流程”,却忘了执行的核心是 “拿到结果”。

而真正有执行力的人,都懂 “负责到底”:不仅要 “做了”,更要 “做成”;哪怕遇到意外,也会拼尽全力补救

比如跟进客户合同这件事,两种执行方式天差地别:

• 普通员工:把合同发给客户,催了一次没回复,就等着 “客户有消息再说”,最后合同逾期还找理由 “客户不配合”;

• 负责的员工:发合同后立刻电话确认 “是否收到、有没有疑问”,了解客户的决策流程和关键人,提前预判 “客户可能纠结价格”,准备好优惠政策和案例,客户没回复就主动上门沟通,最后按时签单。

稻盛和夫曾说:“职场中没有‘差不多’,只有‘百分百’。” 他在京瓷推行 “全员经营” 时,要求每个员工都把 “公司目标” 当成 “自己的目标”—— 比如生产车间的员工,不仅要按流程生产,还要主动想 “怎么减少废品率、提高效率”,因为他们知道 “产品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生存”。

做到 “负责到底”,关键在 3 个动作:

1. 接任务时先问 “要拿到什么结果”,不是 “要做哪些事”;

2. 过程中主动汇报进度、暴露问题,别等 “最后失败了才说”;

3. 即使遇到不可控因素,也别放弃,想想 “能不能补救、能不能减少损失”。

很多人总抱怨 “执行力差是因为能力不够、资源太少”,但稻盛和夫用 60 年的经营经验证明:执行力的核心是态度,不是能力

• 敢于承担的态度,能让你接下别人不敢接的任务,在挑战中长出新能力;

• 积极解决的态度,能让你找到别人找不到的方法,把 “不可能” 变成 “可能”;

• 负责到底的态度,能让你交出别人交不出的结果,在靠谱中赢得信任。

对管理者来说,与其花大价钱招 “有能力但没态度” 的人,不如培养 “态度好、肯成长” 的人;能力可以通过培训、实践提升,但 “敢扛事、想解决、负责任” 的态度,才是执行力的根基。

下次再遇到 “执行难” 的问题,别先怪团队 “能力不行”,不妨问问:

“他是不是敢承担,还是总推活?”

“他是在找方法,还是在抱怨困难?”

“他是对结果负责,还是只走流程?”

当团队养成这三种态度,你会发现:原来很多 “难活”,其实没那么难;原来很多 “做不到”,只是 “不想做”。

这,就是态度的力量 —— 它能让普通人,做出不普通的结果。

来源:阿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