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总不适?可能是“羞耻”在作祟!忽略这点,治疗事倍功半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11:58 1

摘要: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全网科普达人擅长普外科疾病诊疗、微创消融手术,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致力于用通俗语言传递靠谱医学知识,已为超10万人提供线上咨询

作者:费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全网科普达人
擅长普外科疾病诊疗、微创消融手术,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
致力于用通俗语言传递靠谱医学知识,已为超10万人提供线上咨询

正文开始

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有点“难以启齿”却非常普遍的健康话题——肠道问题背后的“羞耻感”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开会时肚子突然绞痛,却只能强装镇定?聚餐时小心翼翼,生怕下一秒就要找厕所?因为腹胀、排气频繁,渐渐回避社交场合?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扰,那么今天这篇内容,或许能帮你打开一扇新的窗。

最近,国际顶级期刊《Gastroenterology》(影响因子25.1)发表了一项来自瑞典的大型人群研究,首次系统性地揭示了“羞耻感”在肠-脑互动异常性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腹泻)中扮演的关键角色。研究发现,羞耻感不仅是症状的“结果”,更是症状的“放大器”和“加速器”。

一、研究背景:为什么我们要关注“羞耻感”?

肠-脑互动异常性疾病(简称DGBI)是一类常见但常被忽视的慢性肠道问题。患者往往不仅身体不适,还伴随着“说不出口”的心理负担:

“别人会不会觉得我脏?”“我是不是一个麻烦?”“我的身体是不是有缺陷?”

这些想法背后,正是羞耻感在作祟。过去我们以为它只是“情绪副产品”,但这项研究告诉我们:羞耻感是值得临床正面干预的关键因素

二、研究发现了什么?羞耻感的“双重角色”

这项研究调查了537名DGBI患者和1881名健康人,使用多种量表评估症状、情绪和生活质量。结果发现,羞耻感在疾病进程中扮演了两个重要角色:

1. 作为“中介者”(Mediator):解释症状为何引发心理痛苦

简单说:肠道不适 → 羞耻感 → 焦虑/抑郁/生活质量下降

举个例子:你因为频繁腹胀而觉得自己“不正常”,这种羞耻感进而引发焦虑、回避社交,甚至抑郁。羞耻感成了症状与心理痛苦之间的“桥梁”。

2. 作为“调节者”(Moderator):放大症状的破坏力

简单说:羞耻感像个“音量放大器”,同样的症状,羞耻感越高,痛苦越强

对于抑郁:轻度症状 + 高羞耻感 = 临床级抑郁对于生活质量:症状越重,羞耻感对生活质量的“腐蚀”作用越明显

这说明,治疗如果不处理羞耻感,就像只灭火不关煤气——效果有限

三、这对我们有什么实际意义?

这项研究提醒我们:治疗肠道问题,不能只盯着肚子,还要关照内心。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受困于类似的症状,以下几点建议或许有帮助:

✅ 医疗沟通:寻找能“共情”的医生

医生一句“我理解你的痛苦,这不是你的错”,具有巨大的疗愈力量。不要害怕表达你的感受,寻求支持型医疗关系很重要。

✅ 心理干预:自我慈悲与接纳疗法

研究推荐使用接纳承诺疗法(ACT)自我慈悲训练(CFT),能有效降低羞耻感和自我批评。

✅ 自我觉察:善待自己的身体

意识到“羞耻是疾病的一部分,不是我的失败”。尝试用友善的态度对待症状,而不是批判和逃避。

四、费医生小结与推荐理由

作为一位从医30多年的外科医生,我深知身体与心理从来不是割裂的。这项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用科学数据证实了我们临床中的直觉:忽略情绪,治疗往往事倍功半

如果你也有肠道不适的困扰,请记住:

你不是一个人;这不是你的错;除了管理症状,请务必关注自己的情绪健康。

推荐大家关注这类“身心共治”的前沿研究,它不仅适用于肠道问题,对甲状腺疾病、慢性疼痛等也有启发——毕竟,情绪与身体的对话,无处不在。

论文信息
Trindade IA, et al. Implications of shame for patient reported outcomes in Bowel Disorders of Gut-Brain Interaction. Gastroenterology. 2025. DOI:10.1053/j.gastro.2025.06.030

我是费健,一名坚持做科普的临床医生。如果你有甲状腺、胃肠或普外科相关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尽力回复。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费健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