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真理,始终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思想武器。在此背景下,承担着研究、阐释、传播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使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真理,始终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思想武器。在此背景下,承担着研究、阐释、传播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使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理论武装的深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思想引领的强度。
这最终要落脚于每一位学生的选择与成长之上:专业的吸引力如何体现在招生与录取的生源质量上?专业的培养成效又如何反映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与适配度上?
一、2022年新增专业点达到峰值
2022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点新增29个,达到峰值后有所回落;2020-2023年的撤销数量也极少。因此从整体来看,国家和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高度重视并且在持续投入。未来几年,专业点的新增预计将保持平稳增长,不会再现早期的爆发式增长,但每年仍会有一定数量的新增。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最传统基础的专业,占比近50%,新增数量最多;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增数量达到49个,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合计102个,二者占绝对主导地位。
二、近两年计划增长幅度逐渐放缓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招生计划人数从2021年的2万多人持续增长至2025年的2.6万多人。2024年至2025年的增长幅度相较于前几年有所放缓,占比也轻微回落。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绝对的招生主体,每年贡献了超过九成的招生名额。虽然招生人数五年间增加了近4700人,但其在同类专业中的占比却从96.9%缓慢下降至92.7%。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并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缩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的招生规模实现了明显增长,工会学这样的新专业也开始招生。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开设院校五年增加53所
近年来,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的招生院校数量从2021年的279所增长到2025年的332所,五年内增加了53所,院校占比始终维持在全国本科院校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
四、以双一流以上层次院校来说,层次越高增幅越明显
今年各层次院校招生人数较去年均有提升,985院校以18.9% 的增幅领跑,虽然基数不大,但增长势头强劲;211院校也保持了9.3% 的较高增速,双一流以上院校层次越高增幅就越明显。
其他院校0.4%的招生增幅虽小,但因基数庞大,65%以上招生数量均来自于此,占据了总盘子的绝大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的绝对主体。
五、理科生源占比持续提升
文科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招生的绝对主体,历年占比均超过79%。然而,其占比从2021年的86.17% 持续下降至2025年的79.22%,五年间下降约7%。
理科生源占比从4.71%大幅提升至9.13%,占比几乎翻了一番,是所有科类中增长最快的,市场具有培养文理兼备新型理论人才的需求。
六、录取分数整体下跌
2025年67%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分数出现了下滑,仅有23%的专业分数上涨。其中近48%的专业下降在5分区域内,各层级院校均有比例普遍温和下跌。下降超过5分专业主要集中于双非院校。
七、211院校录取位次普遍后移
下图展示了在河北省位居前列的部分211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历史类)录取位次。在五年间呈现出位次普遍后移,最可能的原因是其招生计划的增长速度快于高分考生报考人数的增长。2021年河北历史985招生839人,2025年招生1117人,扩招近300人。
以中国政法大学为例,其录取位次从654后移至931。虽然数值变大,但仍需稳定在全省前1000名以内,绝对门槛依然非常高。招生计划的小幅增加起到了稀释作用。但这绝不意味着名校含金量的下降,只是竞争强度从白热化略微缓和。
八、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就业率普遍超全国平均水平
在统计的五年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就业率有四年明显高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2023届该专业就业率罕见地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一个短期波动,后又回升。相较于部分“万金油”文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公务员、党务工作者、思政教师等岗位的任职要求高度匹配,专业壁垒和不可替代性较高,这在就业市场中构成了核心优势。
九、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薪资起点较低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在薪酬方面呈现低起薪、稳增长特点,是其毕业生主流就业去向的必然结果。绝大多数毕业生进入的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小学、国有企业等体制内或准体制内单位。这些单位的薪酬体系通常起点较低但增长稳定、福利保障齐全,往往不随市场行情剧烈波动。
特别声明:本文为易度排名原创作品。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禁止转载和使用,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来源:优志愿